近年来,“文化创新”作为我国文化发展中的主题话语在当代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语境下不断得到重新审视和解释,①“文化创新”体现了新时期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代表了新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的发展模式。 一、国家文化创新战略的确立与意义 (一)国家文化创新战略构想的提出与确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发展模式经历了文化事业战略——文化产业战略——公共文化服务战略——文化创新战略的演变过程,并共同构成了我国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演进路径。 新中国成立之初,按照强化国家能力和尽快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战略构想,中央政府将各种文化资源纳入到国家计划体系之中,并逐渐定型为一种文化事业发展战略,从而成为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历史起点。②1979年以来,针对传统事业管理方式的弊端,中央政府主导进行了以重新界定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关系、重建企事业单位市场主体地位的文化体制改革,经营性文化行业的市场化运营模式不断被引入文化行业,在1998年以后的10多年间逐步形成了国家战略层面上文化事业战略与文化产业战略并行的局面,文化产业战略开始作为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路径被纳入到国民经济的整体体系之中,推动了我国文化由单一事业发展模式向事业与产业相结合的综合发展模式转型。 21世纪初,我国提出了建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构想。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2007年《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和政策确立了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目标和内涵。国家文化事业战略逐渐过渡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战略,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内涵和外延的演变,而且蕴含了我国文化发展道路从计划体制模式向市场体制模式、从政府管制型向政府服务型转型的深刻意义。 从1980年代开始,由技术创新引发的“国家创新体系”(NSI)理论推动了我国确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架构,③“文化创新”议题逐步成为党和政府的重要议程,我国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上经历了由“技术创新到文化创新再到创新型国家”的演进过程。2001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党80周年重要讲话(“七一”讲话)中提出,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2002年5月,江泽民同志发表“五三一”重要讲话,强调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将文化创新与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创新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文化创新战略架构得以初步确立。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则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创新战略的地位和作用,确立了文化创新战略的具体任务和要求。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要求“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确立了文化创新作为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由之路的重要地位,“文化创新”作为国家战略首次在国家发展规划中得到明确规定,成为继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战略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并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确立文化创新战略的意义 发展层面上,国家文化创新战略的确立代表了我国文化建设进入到一个计划体制阶段之后的新型发展阶段;改革层面上,国家文化创新战略的确立体现了继文化事业体制改革、文化产业体制建设之后的新型文化发展模式;管理层面上,国家文化创新战略的架构代表了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轨”管理模式之后的综合型文化建设管理模式。 1.文化创新战略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文化支撑 党的十六大以来,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的重要文化发展战略。2005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构想。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又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我国到2020年要建成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整体性国家目标,体现在文化领域即是国家文化创新能力建设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建设国家文化创新体系、推进文化创新能力建设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5月,李长春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文化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方面,要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加强传统文化产业改革,加快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④ 2.文化创新战略是新时期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结构性不均衡。3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年均8%以上的增长速度业已解决了我国物质类产品的“短缺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与物质类产品的丰富程度相比,我国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能力已经大大落后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我国文化产品出现“结构性短缺”。⑤文化发展成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中的“短板”。 文化产业总量不足和有效供给不足,要求改革文化生产、供给和管理体系。基于行业分工和专业分类理念之上的传统文化生产和管理体系,被证明是一种低效率的生产和组织体系,同时也被证明是一种以鼓励“闲暇”、以“领导者个人政治安全”为最高目标、不鼓励创新的生产组织体系。⑥落实国家文化创新战略,以创新型生产和组织体系替代具有计划体制色彩的文化生产型体系,成为推行国家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