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事关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不断增长,技术、能力和水平也随着人才培养、硬件投入而不断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这就为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看病难、看病贵”:病患平添“几多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性质悄无声息地由公益性转向盈利性,本来以追求公益性为目标的医疗卫生机构逐渐转变为以追求效益、利润为目的的盈利机构。近些年来,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异常强烈。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费用增速已超过人均收入的增长,医药卫生开销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更为严重的是,有48.9%的居民生病后不去医院看病,而在去看病的患者中,经医生诊断应该住院却没有住院的达29.6%,突出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基本状况[1]。2008年进行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表明:44.2%的患者对住院服务不满意,41.2%的患者对门诊服务不满意。要实现“病有所医”就必须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当前,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主要体现在“三难”: 一是到大医院看病难。到大医院看病,患者最直观的感受是“三长两短”:挂号、候诊、取药时间长;医生问诊、检查时间短。很多患者反映,到大医院看一次病,很难统计出要排多少次队、要交多少次费。往往是看一次病折腾大半天的时间,可在医生那儿瞧病的时间只不过十来分钟左右。而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农民看病最难。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医疗资源不足、医疗技术薄弱,很多农民为了看病必须翻山越岭、舟车劳顿,走上几十公里、上百公里,求医问药极不方便。 二是挂专家号难。由于专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患者总希望专家能给自己看病,这样心里更踏实。但是,医院里的专家数量有限,这就必然造成专家号一“号”难求的局面,而医院里的“黄牛党”高价叫卖专家号,将专家号难挂的情形推波助澜。不得已,有的患者为了挂上专家号不得不全家总动员、轮流排队挂号,有的则彻夜排队,更有甚者调动一切资源找关系挂上专家号,既浪费了患者家中的人力和财力,也进一步恶化了社会风气。 三是医药费用难承担。“看病贵”已经成为我国医疗体制的两大顽症之一,医疗费用的超常快速增长已经导致低收入人群医疗服务可及性下降,而高额的医疗费用导致低收入家庭跌入贫困深渊。调查表明:2008年全国医院次均门诊与住院费用分别是1991年的12.5倍和10.1倍,其年均增长率分别是16%和14.5%,相较于同期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增长率高出10多个百分点。据统计,2009年我国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为160元,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为5952元(见表1)。一次住院费用相当于城镇居民年均收入的1/3,是农民年均收入的1.12倍。
那么,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我们认为:市场化改革的狂飙突进导致了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问题丛生。 1.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 宏观经济学认为经济资源具有稀缺性,而人类的需求具有无限性,卫生资源属于经济资源的范畴,同样具有稀缺性。要使卫生经济的发展与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协调一致、相互促进,就必须按照“公平、合理、高效”的原则,把有限的卫生资源配置到能够取得最大社会效益的地方。然而,中国的医疗卫生服务长期以来实行“城市偏向型”的投入模式,当前,全国的医疗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其中优质资源又都集中在国有大中型医院,导致农村基层的医疗卫生资源较为缺乏。据统计,中国70%人口在农村,而农村拥有的卫生资源仅占总数的20%,只占全国人口30%的城镇所占有的卫生资源达到80%[2](P28)。这种资源配置的不合理进一步产生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医疗资源的高度不均,不仅影响了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而且还给普通百姓看病造成诸多困难。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并不因他们身处“中心”而有所缓解,患者过多涌到城市,城里人一样感到看病难。对于农村居民来说,除了挂号难、住院难之外,还多了吃、住、行等费用,有时候这些开销甚至比看病本身还多。第二,我们虽然建立了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但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三级医疗机构并未明确职责定位和关系定位,大医院和中、小医疗机构间不是互补和指导关系,而是相互的竞争关系。因此,病人花同样的钱,自然愿意选择到大医院进行诊治,以至于大量的感冒、肺炎病人都来到大医院,甚至阑尾炎手术也要到大医院进行治疗。大医院门庭若市、人满为患的状态导致医务人员和医疗设施均显严重不足,而更多基层医院的医生无所事事,医疗水平和技能日渐衰退。从而在医疗资源上造成了一种极大的浪费,导致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第三,患者倾向于到大城市医院就医使得基层医疗设备的利用率下降。据资料显示,全国2006年县及县以上医院综合病床使用率为72.4%,而主要为农民服务的乡镇卫生院则仅有42.2%[3](P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