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大陆国产片势头喜人,出现了一些较好的影片,引起了海内外各方人士的注目。 然而,从大陆各省、市公映的情况来看,仍令人忧心忡忡。即便某些大陆国产的精品影片,“叫好不叫座”的情况仍很严重。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如不讳疾忌医,为大陆国产片能“更上一层楼”,现列其八大顽症如次,仅供参考。 顽症之一:过份偏颇的乡土意识 热爱乡土哪能有错?可是,偏爱到唯我独尊的程度,恐怕就属于“真理过了一分就会变成谬误”了。况且,电影这玩艺儿是毫无国界可言的,观众掏腰包来看电影,要的是个“好瞧,看得爽情快意”,他才不管影片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出品的呢。难怪美国大片《真实的谎言》、香港大片《红番区》那么有“票房”,而《阳光灿烂的日子》硬是没有卖过它。 事实虽然如此,可是,乡土观念仍难以动摇,外面纵有“山珍海味”也不如回家捧土碗吃棍棍面。拿这种顽得可以的乡土意识,硬套世界性的电影,自我感觉良好,历来自以为大陆国产片是环球的“最佳影片”。在国际电影评奖中,有对大陆国产片“过份民族化让人难予理解”之说,可我们仍在不识时务地继续鼓噪“越是民族化的电影越有国际性”。更有甚者,口出狂言:“奥斯卡我们不稀罕”“中国有中国的‘奥斯卡’(一方面诅咒奥斯卡,另一方面又以奥斯卡为标准)如此固执己见,虽然对外开放的“窗口”早已豁敞多日,仍使大陆国产片很难接受那些可能使自己改观的新鲜东西。所以,从根本上就滑出了跻身于世界电影之林的轨迹,而沉醉在狭隘乡土观念的井底。 不少在国际上得奖的大陆国产片,如《孩子王》、《本命年》、《香魂女》、《兰陵王》,等等,在大陆,多半是“挨骂”的,或者被视为“异端”,如著名影星斯琴高娃所感叹,“搞不清楚,不知道为什么外国人都看懂了(香魂女)是大陆搞改革的影片,我们本乡本土的人却说看不懂。”而大陆推到国际影坛的“佳作”,又往往被国际影界人士“瞧不起”,为外国影院所不欢迎,乃致大陆国产乡土片,至今打不开国内、国际电影市场。如此一来,不“让位”于外片那才是“怪事”。 顽症之二:思想大于一切 诚然,电影要给人以“思想”、启迪人生、倡导真善美、抨击假恶丑。但是,电影又不能全都是清一色的“思想大于一切”。制片要“票子”、影院要“花钱租场子”、观众要“轻松一下子”,哪能没有千姿百态的电影?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的电影,总该是神圣而神圣、严肃而严肃、思想而思想的“教科书”了吧?可是,美国却拍摄了查理·卓别林主演的荒诞喜剧片《大独裁者》,法国也制作了幽默喜剧片《虎口脱险》,而且,竟然荟萃安德烈·布维尔、路易·德、福乃斯等多位闻名世界的笑星领衔担纲。假如,这事要出在大陆国产片,准会有人骂曰:“没有多大意思”,或者,“格调太低了”。 大陆国产片有史以来都是以“灵魂工程师”自居的、搞过头了,拿电影当“教科书”,只注意它的“教学”功能,观众自然不乐意“交此学费”。因此,香港影片一经在大陆亮相,尽管那些武林传奇片、谐趣搞笑片、都市言情片、神鬼妖魔片、甚至胡编乱扯片(如,〈唐伯虎点秋香〉),虽然,并非主旋律,仅是多样化,但是,却深受大陆观众青睐。 不必讳言,大陆的某些国产片,被观众骂为“说教”而不屑一顾。而大陆的“说教者”始终有自己的见识,顽强地出品着自己非常非常欣赏的“教科书”,至于影片每场只卖了两张票,也是不以为然的。被鼓吹得天花乱坠的“教科书”《情洒浦江》,在银川公映时,被广大观众评为“最不受喜欢的10部影片”之一,且名列榜首。名列第六位的是《国魂》。最令人遗憾的是,《情洒浦江》和《国魂》均为当年重点发行影片,然则,只是单纯说教加上演员表演不自然,观众理所当然不卖帐了。 严重的顽症,乃在于大陆的“说教者”虽然早已败阵,但由于肩头始终负荷着“出品教科书”的重任积淀而不予卸下,仍在西风瑟瑟中顽固地“说教”着。即便是最时髦的“娱乐片”,也在下意识地不严格要求自己,一定要“说明个什么问题”。有人戏曰:“这叫心甘情愿自己戴着枷锁跳舞”。美耶?悲耶? 顽症之三:唯真实论大流行 谁都不敢直说大陆国产片只信“一个主义”,但谁都不言而喻,信奉“唯真实论”是它的座右铭。如此拍出来的影片,把观众也熏得糊里糊涂的,且学会了一种金科玉言:“难道生活是这样的吗?”如果,生活是这样,电影只能依样画葫芦,那“看”生活不“看”电影不也一样么。还拍电影干什么?这样一来,只有自找麻烦,影片什么都必须向观众“交待清楚”。一个女人爱一个男人,得“交待”她为什么爱?怎么爱?这爱属酸甜苦辣麻哪一种? 这一切,观众只能跟影片的“指挥棍”转,而不能根据自己的经历从影片的“爱”感受出打动心灵的特殊体味。难怪有位外国友人在看了若干部大陆国产片后,如此诙谐地说:“我只看了‘一部’电影。” 外国影片大框框全是假的,情节和细节却十分逼真;大陆国产片恰恰相反,大框框全是真的,情节和细节却“漏洞百出”(因为在按唯真实论要求)。其实,“真”与“不真”显然不是影片的要害,仅是一种艺术给人的感觉,观众信了,假到真时真亦假,真到假时假亦真。香港片《百变神偷》、美国片《千年痴情》、法国片《纯属巧合》,前苏联片《意大利人在莫斯科的奇遇》,等等,全都假得可爱,明知不真,大陆观众竟会“不打假”反而为之圆场,“人家的电影就是假,也是假得有盐有味的,让你有嚼头。”“我们的片子,一点‘油水’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