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一只叫做米奇的卡通小老鼠,已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动物明星,也可以说是全世界最知名的电影形象,几乎人见人爱。迄今八十多年来,米奇老鼠的风头竟丝毫不减,人们不断从世界各地,涌向洛杉矶、奥兰多、巴黎、东京和香港的迪斯尼乐园,去拜访魅力永存的米老鼠。 我们也看到,米老鼠系列之后,竟然还有另一个名叫杰瑞的老鼠领衔《猫和老鼠》电影电视系列,再度风靡全球数十年。在欧洲,捷克斯洛伐克的《鼹鼠的故事》中的那一只憨态可掬、心地善良的鼹鼠,也同样伴随着好几代儿童的热爱和欢乐,被簇拥进入童话电影的明星堂。 我们还看到,老鼠这东西,在世界电影史上,竟然常常作为英雄主角而占有大量篇幅,在《料理鼠王》、《豚鼠特工队》、《精灵鼠小弟》、《鼠国漂流记》、《老鼠的故事》、《河边的故事》、《艾尔文与花栗鼠》、《美国鼠谭》、《丑小鸭和我》、《浪漫小鼠德佩罗》……鼠爸鼠妈鼠兄鼠弟乃至老鼠的堂表兄弟,全都成了举世瞩目的英雄。在这些明星中,我们看到美国老鼠、捷克老鼠、英国老鼠、法国老鼠、俄罗斯老鼠、德国老鼠,表现都很出色,以至于世界知名。 我们也要看到,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我们虽也有电影短片《老鼠嫁女》,进而还有《舒克与贝塔》、《蓝皮鼠大脸猫》等电视系列片,填补了童话片创作的空白。但在童话世界的老鼠形象中,中国籍老鼠的表现,不如我们希望的那么活跃和出色。其中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思索。①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电影中少有老鼠的活动空间,更没有让老鼠成为儿童电影主角的可能。最简单直接的原因,是中国成人向来不喜欢老鼠。汉语中有关老鼠的词语,基本上都是贬义的:胆小如鼠、鼠目寸光、獐头鼠目、蛇鼠一窝、无名鼠辈;更要命的当然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在这一语言文化环境中,老鼠自然很难获得人们的好感,自更难成为电影中的主角英雄。 当然还有更直接的原因,那就是在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中国始终处于斗争的年代、革命的年代,在那样的年代中,《鸡毛信》、《小兵张嘎》和《闪闪的红星》这样的主旋律电影是中国儿童的主要精神食粮。那时候,中国的儿童需要传承革命事业,儿童要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那时候,童心基本上被成人所忽略,儿童只能在社会性忽略中悄然成长;那时候没什么现代童年理念。 那时候,我们也有动画片,也有动物故事,有小白兔、黑乌鸦、大灰狼、小绵羊、调皮的猴子、肥胖小猪等动物明星。但我们的动物故事,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童话,绝大多数都是些(成人化的)说教寓言。例如:乌鸦为什么变黑?是因为它骄傲导致失败,不得不躲进烟筒里饱受烟熏。小白兔为什么哭泣或发蔫?要么是因为它懒惰,要么是因为它粗心,以至于被同伴冷落或家长批评。 娱乐童话与说教寓言有重要的分别。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在功能方面,前者是娱乐游戏且充满童趣,让儿童在快乐投入中想象世界并发现自我;后者是教育儿童,是要儿童在受教育中认识现实,并让自己被塑造成大人所喜欢的形象。 在思想内容方面,前者的主人公总是弱小、天真但积极、勇敢、聪明智慧且乐于利他的,而后者的主人公则大多是骄傲自大或有其他缺陷、负面的、需要教育和帮助的对象。在想象方式方面,前者是开放的,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超越现实经验、超越功利逻辑的;而后者则是封闭的、演绎的、功利性的。 在接受方面,前者是儿童喜闻乐见、梦寐以求的,儿童可以无拘无束地将自己的情感与想象带入其中,分享其主人公的故事经历的挫折与成就;而后者则是儿童不得不接受的、且不得不去思索和理解的,儿童只能按照成人的思维模式去了解一种宏大森严但却严肃异己的人生经验,并接受其道德理想。 我们的童话或儿童电影虽说也是为了儿童,也号称要寓教于乐,但观大部分作品的思维模式及其接受情况,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典型例子如《宝葫芦的秘密》,富有想象力的小主人公竟被当做一个问题儿童、帮助对象,宝葫芦梦想也被当做一个问题症结,被认为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在那样的严肃说教寓言中,儿童梦想的天性被贬损,梦想的权利被压抑,想象的翅膀被挫伤折断,几乎就是必然。只有那些符合大人道德标准和思维习惯的小大人,才是当年中国儿童成长的标准典范。在当年,若有中国儿童胆敢如《纳尼亚传奇》或《哈利·波特》中的儿童那样自由冒险,回校、回家后只怕都要遭到严厉批判。 审美童话和教育寓言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创作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而后者的创作则是站在成人的立场上。所谓为了儿童,实际是要他早日成人。在那样的说教寓言故事中,自难免沾染成人世界的意谛,甚至把成人社会的简单投影错当成童话世界。《猫和老鼠》中的汤姆猫和杰瑞鼠只是一对想象中的永恒的玩伴,永远会相互捉弄同时也相互友爱,且弱小的老鼠总是赢多负少;而《黑猫警长》中的猫警长则是老鼠们永远的天敌,且有道德和法律的威权,永远是正确的化身,道貌岸然,在这一现实世界的倒影中,老鼠永远罪恶、幽暗而鬼祟。 在成人化的儿童文化中,很难产生真正纯粹的童话故事。在成人价值观和审美观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儿童电影里,中国老鼠的明星梦自无实现的可能。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情况有了可喜的变化。《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鼹鼠的故事》等国外老鼠电影随着国门的开放,进入中国儿童的视野,冲击着我们的大脑和心灵。于是我们看到,汉语中有关老鼠的贬义词,与当今中国儿童与成人对米老鼠的喜爱,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或许仍然会讨厌老鼠;但在审美活动中,却可以欣赏来自异国的老鼠故事,一样认同米奇与杰瑞等活泼可爱的欢乐英雄,且会为它们的生动表现而乐不可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