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俄亥俄州电影审查法案通过的历史背景 美国电影诞生于1895年。在早期的西洋镜电影机时期,爱迪生所拥有的五十多部影片,套用了“活动视盘”(一种能够将照片连续放映,从而形成运动幻觉的机器,类似于中国的“走马灯”)的节目,比如舞女、卖艺者、体操员、跳跃的狗、伶俐的猫、酒鬼、牙医①……到1905年,美国匹兹堡产生了首家镍币影院。镍币影院投入小、收益大,很快便在北美的各个城市间复制开来。由于票价低廉(每场五美分),镍币影院成为工人阶级和移民休闲娱乐的首选。在众多可替代的娱乐产品中,电影的竞争优势非常明显。电影集科技性、新奇性、娱乐性于一身,一经推广,便在闲暇时间争夺战中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比如在当时,只要有一家新的镍币电影院建立,附近的沙龙就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倒闭。到1907年,大城市出现了“镍币影院过热”的情况,纽约市民协会做了一个调查,该调查显示:在1907年,纽约每周观看电影的人数超过一百五十万人次。 对于纽约的镍币影院经营者来说,每周一百五十万人次的观影量,意味着稳定的现金流,而稳定的现金流意味着超常规的资金回报率。在良好的资金回报率的支持下,全美的镍币影院出现了持续“井喷”的现象。镍币影院的过热发展引起了两股反电影力量——进步论者和宗教势力的担忧。影片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进步论者和宗教势力担心电影无形中改变观众的道德观和正义感。 进步论者以“进步主义”为指导思想,认为:“通过良好意愿,可实现对环境的改造。一旦涤清城市所有的罪恶,居民的素质将随之提升。因而,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实现移民的美国化成了当务之急。”②进步论者不仅关注青少年,对移民也持欢迎态度。他们认为:只要移民能融入美国,那么肯定可以为美国的发展做出贡献。在进步论者眼中,旧的价值观已经不能适应新兴城市的发展,他们希望重建价值体系,以阻止19世纪以来价值体系的衰败③。因此,进步论者心仪的娱乐应对社会有益、富有教育意义且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而在当时,电影生产者更关注能激发快感的影像,影像的快感生产具体表现为:1.奇观化:以视听享受为目标,营造虚幻的影像视觉效果;2.娱乐化:以惊悚、骇人听闻为制作理念,影像生产脱离现实生活;3.低俗化:以肤浅、表面、碎片为导向,在影像中加入色情、暴力等元素。可见,在电影产业化的过程中,奇观化取代了社会有益性,娱乐化取代了教育意义,而低俗化则压倒性地战胜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种价值导向使电影业注定与进步论者为敌。 作为进步论者的代表,堪萨斯州立大学的一位哲学教授向全国发出警告,他声称:“影片比小说更具有腐蚀作用,因为它们表现的是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通过感官直接灌输其道德观点。通俗小说的影响力受青少年读者有限想象力的制约,可是电影让孩子们看到他们前所未见的东西,让他们有第一手体验。”④其他的进步论者对电影负面影响的关注也值得注意。有人称电影是“一种新的、奇怪的、专门加害于十到十四岁的少男少女的病毒”,有的人则把电影院定义为“培养堕落分子和犯罪贩子的学校”⑤。 除进步论者外,电影业的另外一股反对力量——宗教势力也加入批判电影的行列。在电影诞生之前,清教伦理在美国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电影的流行却使得这一过程变得难以控制。宗教人士担心电影会部分瓦解家庭、教堂和学校在传播信息和教育引导方面的作用。当时的研究报告显示,孩子们通过电影可以学到犯罪技巧和性方面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影片以牟利为终极目的,为吸引眼球,制片商无所不用其极,对盈利的无度追求必然忽视企业的社会责任,使奇观化、娱乐化和低俗化的影像表达毫无节制。这种脱离现实的娱乐方式无助于民众精神生活健康和平衡发展,也从根本上碰到宗教势力的“奶酪”。纽约基督教牧师会员威廉·S.蔡斯指控电影不仅不反映传统的价值观,反而还篡改它。他极力赞同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对这种新的娱乐形式进行管理。他的支持者们也声称:“除非法律进行干预,就像它对肉类制品和纯洁食品的生产进行监督那样,否则电影将会继续向我们的社会注入腐败的元素。”⑥作为反向的制衡力量,宗教势力与电影业之间的紧张关系贯穿于电影管控策略流变的全过程中。 反电影力量的诉求很快上升到立法的高度。为限制电影业有害无益的影像表达,芝加哥市政府于1907年11月通过了全美第一部电影审查法案(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分权制,各州皆有权自行制定法律)。该法案禁止“不道德”或者是“淫秽”的电影,并且授权警察当局为即将上映的影片颁发许可证。申请到许可证是影片在芝加哥获得公映的前提。如果警察当局拒绝颁发许可证,那么放映商可以行使救济权,向市长提出复议,市长的裁定是最终结果,放映商无权就复议决定提起诉讼。通过立法授权,警察当局取得了事先审查电影的权力。受芝加哥电影审查法案的影响,各州开始制定本州的审查法案。俄亥俄州1913年的电影审查法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制定并通过的。 二、“共同案”的发生及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