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1)04-0070-06 云南,是中国西南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作为一个边远的、神秘的、浪漫的文化空间,它在50多年的新中国电影史中被不断地重新建构。通过这种建构和重新建构,不但显示了中国电影中“云南想象”自身的不断发展和演变,同时也折射了中国大陆的国家主流文化和边陲地方文化的有趣互动,折射了中国大陆的主流文化自身的演变历程。从美学层面而言,云南电影以其空间特征为主要标志(类似西部片)。它和第五代和香港电影(指香港生产的电影)等概念不同,后两者均以创作主体进行定义。云南电影是中国电影中一种独特而重要的类型,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各个时期均有重要作品问世,如《五朵金花》、《阿诗玛》、《青春祭》、《婼玛的十七岁》等。以下,我们分三个时期考察云南电影的演变,并分析这种演变的背景和文化内涵,以期为认识云南想象、同时也为认识中国当代文化身份的转变及意义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一、云南电影的历史发展和美学特征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个少数民族众多的边疆省份,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就有26个民族,占全国56个民族的近半数。很多人对云南从陌生到熟悉,和电影有着很大的关系。电影传入中国以后,也迅速在云南找到了土壤。“上个世纪40年代,昆明南屏电影院是中国最豪华的电影院之一,有‘远东第一影院’之称。40年代正是好莱坞的全盛时期,昆明南屏电影院和美国的米高梅、20世纪福克斯、华纳、环球、哥伦比亚、派拉蒙、雷电华和联美等全球著名的八大公司签订了租片协定,在昆明抢映具有号召力的影星扮演的影片。”①那时是电影在云南放映的黄金时期,也正是这些放映活动让云南人开始认识电影这门新兴的艺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解放军的南下,许多随军的文艺工作者被云南独特的风土民情所吸引,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并广为流传的文学作品,这也引起了电影界的关注。以1954年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的拍摄为开端,云南电影在中国电影的大舞台上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 (一)“十七年” 在“十七年”时期大陆拍摄的反映18个少数民族生活的47部故事片中,以云南为题材的故事片就占了近十部。这些电影有:《山间铃响马帮来》(1954年)、《边寨烽火》(1957年)、《芦笙恋歌》(1957年)、《神秘的旅伴》(1957年)、《五朵金花》(1959年)、《摩雅傣》(1960年)、《勐垅沙》(1960年)、《阿诗玛》(1963年)、《景颇姑娘》(1965年)等。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由于受到当时电影体制和政治文化思想的影响,表现出鲜明的主流意识形态色彩,云南电影也无一例外地表现了当时的主流话语。然而,和这一时期其它的电影相区别的是,云南电影还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和样式,这就是对云南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展示和对电影表现形式的拓展。大体来说,它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在内容上突出时代性。在解放之初,渲染具有鲜明意识形态色彩的斗争和解放的主题、讴歌人民在斗争中的英勇事迹、表现劳苦大众求得解放后的幸福和欢乐成为时代的主潮,广大受众和文艺工作者都自觉地服从于这种创作思想,因而当时优秀的云南电影大都贯穿了“为政治服务”这一时代要求。这些影片有的是以解放军领导少数民族人民歼灭企图破坏新中国政权的国民党残匪的反特故事(如《山间铃响马帮来》、《神秘的旅伴》、《边寨烽火》等),有的是反映建国初期人民群众在党的号召和正确领导下,积极工作、吃苦耐劳,大胆追求美好生活的爱情故事(《五朵金花》、《摩雅傣》、《景颇姑娘》),还有的则是反映解放军支援边疆建设,和敌人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最终领导少数民族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芦笙恋歌》、《勐垅沙》、《边寨烽火》等)。虽然故事内容和情节各不相同,但是这些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反映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这一具有时代性的文艺方针和思想路线。因而“十七年”的云南电影和同时期的其他电影一样,都具有“浓郁强烈的政治意识、昂扬乐观的精神气质”,②在内容上反映出了强烈的时代性。 二是在形式上体现多样性。十七年的云南电影作为中国“十七年电影”一个独特的创作领域,呈现出它在表现形式上的创新性和多样性。陈山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为了达到有效地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的目的,十七年电影中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具有替代性娱乐功能的、类型化倾向显著的电影作品。而‘十七年’受广大观众欢迎的重要的类型化电影则是惊险片和喜剧片。”③很有意思的是,他所说的惊险片和喜剧片在云南电影中都能找到,而且这些影片还成为当时独树一帜的影坛奇葩。《山间铃响马帮来》和《神秘的旅伴》作为反特片的代表作,虽然是以反特为主题,但在叙事影像中加入了浓重的观赏性成分,大大减弱了它的意识形态色彩。在影片中惊险样式的设定使得故事充满了悬念,同时还有充满着一定凶险感的西南边疆的自然风光,如茂密的丛林、崎岖的山路等。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画面,为当时的观众带来了新鲜的审美感受。“它突破了主流电影模式的框架,确立了反特片内在的娱乐性功能和类型化倾向。”④而另一种重要的类型电影——喜剧片,其云南电影的代表作当属《五朵金花》了。这部家喻户晓的电影利用男主角阿鹏寻找恋人金花时却遇见多位叫金花的姑娘而形成了一个喜剧性的情景。正是在一次次的误会和阴差阳错中,观众领略了白族人民的精神风貌,游遍了苍山洱海的青山碧水,饱览了云南大理迷人的民族风情,喜剧元素成为其民族特色展现的重要手段。这些影片拓展了中国电影的表现形式,为以后的中国电影向更成熟的类型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