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92.9;G216.1 [文献标识码]A 电影自香港进入上海后,“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逐步成为最受欢迎的娱乐消费品。”①这二十年的早期上海电影史,即是以放映和观看外国影片为主的电影传播和接受史,以及本土电影摄制的试验和起步史。 但目前国内学界对这一时期的研究,在史料方面还比较薄弱。本文以1982-1987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申报》影印本为依据,以“影戏”、“电影”、“影院”等为关键词,对1896-1915年间《申报》电影相关史料进行系统梳理,力图能在史料方面做些补充,细化我们对早期上海电影发展状况的了解。② 而“早期上海电影”是比较宽泛的描述性指称:即1896-1915年二十年间,不论资金背景和拍摄者身份等,在上海本埠放映和摄制的电影。如果没有特别注明,则本文所用的《申报》材料,均来自笔者的查阅。由于是人工翻阅,定有诸多遗漏和讹误之处,有待进一步修订。 一、《申报》里的电影广告和报道 1896-1915年间《申报》多以“机器电光影戏”、“行动影戏”、“灵动影戏”、“活动电光戏”、“留声电光戏”等来指称电影,有时也简称为“影戏”,“电影”、“影片”等说法也已出现。《申报》上与之相关的史料以广告为主,次为新闻报道。 (一)电影广告 1、广告分布情况 如果1896年徐园放映的“西洋影戏”不是电影而是幻灯,③则除1903、1904年外,余下17年共约90余家广告商在《申报》登载电影广告,但频率和数量有很大差距:奇园、荣春茶园、品升楼、澹园花园等60余家只集中在一年之内登载过电影广告;徐园、中国青年会、留园、愚园等20余家持续数年多次刊登;而东京、共和、夏令配克等专门影院则长期持续刊登放映广告。 总体而言,从电影传入到发展为日常化娱乐方式,经历了约二十年的波动式增长过程。下表是对二十年《申报》广告情况的粗略统计:
1)纵向看,1897、1898两年有一股小高潮,此后几年较为低迷,至1907年逐步恢复,从1913年起《申报》电影广告已成为常态。而1903、1904两年《申报》上几乎完全没有电影广告,原因待考。 1897-1898年礼查饭店、张园、天华茶园、徐园、奇园、同庆茶园、荣春茶园、愚园等相继开演“机器电光影戏”,这些戏园花园多位于租界内,多有外商背景,是上海最先引入西洋新娱乐的场所。 中间几年的低迷,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电影放映存在安全隐患。萨杜尔认为巴黎“义卖市场”电影放映引起的火灾,导致了法国和其它欧洲国家观众对电影的厌恶。④1904年、1906年清廷皇宫两次电影放映,以及1908年4月4日晚上海英租界六马路的幻仙馆电光影戏园,⑤均发生火灾。二是片长、题材和色彩等电影本身的缺陷,直到1908年左右才得到较好的解决。⑥三是1908年以后上海的专业影院陆续建立,极大地改善了观影条件。只有“当电影放映真正从戏院转向影院的时候,电影作为一种新的娱乐方式才有可能崛起在民国都市。”⑦ 2)横向看,每年6至9月广告密度最大,余下月份相对比较平均。 6至9月在《申报》刊载电影的广告商中,大部分是私园,如奇园、愚园、留园、亨白、颐园、澹园花园、群园、丽园、余邨园、怡情园、杨树浦夜花园、哈同花园、新华园、文明花园等“集自娱与公娱于一体,集花园与茶馆、戏院、会堂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活动场所。⑧这些花园平日就争相以电影与焰火杂技滩簧等游艺杂耍招引游客。1907年9月18日怡园在《申报》连续登载两条广告:其一为开张广告,称每晚开演法国新到影戏“多至千余出,中外俱有,皆特色之品”;其二为“特别影戏广告”,称特别订造之“中国影片”为上海各园所无,“每夜掉换层出不穷”。⑨1909年起至1915年夏季,沪上掀起一股通宵开放的夜花园热。由于社会负面影响较大,上海政府曾多次下令禁止,《申报》便多次登载相关报道。电影作为夜花园之必备项目,可见其已经发展为沪人日常的娱乐方式之一。 2、广告内容 二十年间《申报》上单独的电影广告较少,多夹杂在滩簧焰火西乐等娱乐杂耍之中。从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三类:绝大部分为放映广告,次为租售收购影片及影戏机器,并出现定制影片及征求影戏情节广告。 1)开演“影戏”广告: 此类广告几乎占据《申报》电影广告百分之九十以上,且持续时间最长。1875年同治国丧期间,丹桂、金桂轩、富春三家传统戏园便在《申报》刊登开演英法美“影戏”即幻灯广告,在实质上打破了国丧禁乐的定制。⑩1897年电影初入上海,7月26日天华茶园便在《申报》刊登“请看美国新到机器电光影戏”广告。此后二十年间,各色戏园、花园、茶肆、剧场、影院、商行等组织纷纷在《申报》等报纸上刊登电影放映广告。 从广告内容看,除专门影院外,大多数放映商几乎只在最初引进电影或放映特别影片时,会单独在《申报》刊登放映广告,大部分都是夹杂在传统戏曲或滩簧焰火等娱乐广告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