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题材影视剧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已成为影视剧中的重要剧种。新中国成立后,它的发展受到了显在与隐在的政治因素影响,与艺术真实的距离曾呈渐行渐远之势,英雄主义倾向曾一度成为抗战题材影视剧的显在特征。直至近年,这种倾向才有了一些积极的转变态势。无论从英雄的真实回归、脸谱化形象的被打破,还是从艺术手法的颠覆性、时代感应的真实性等方面,总体而言,在对世界战争电影以及新中国战争片的不断反思中,我国影视的抗战叙事和历史观念走上了一条人性复归与人文关怀之路。 一、我国抗战影视剧的前世今生 早在1923年,任彭年导演拍摄的故事片《松柏缘》(又名《江浙大战》)、侯曜导演的非战思想影片《春闺梦里人》和《和平之神》,就已经表达了电影工作者对战争的看法与思考。再至1925年大中华影片公司制作的《战功》,1929年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制作的《铁蹄下》,以及明星影片公司的《战地小同胞》、复旦影片公司的《血花泪眼》等,这些反映了民众对军阀的憎恨的影片,一定程度上讲,已经隐约形成了抗战影视剧的初期雏形。 随着“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的爆发,抗日呼声日起,中国的电影工作者开始通过新闻纪录片的形式记录战争,宣传鼓动抗日,展现中国军民抗敌御侮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后因电影市场的需求,联华影业公司制作了反映普通民众参与抗战的《共赴国难》和《奋斗》;明星影业公司制作了《战地历险记》;艺华影业公司制作了《民族生存》和《肉搏》等影片。这些影片大多通过人物在国难中如何觉醒继而参与抗战的故事以唤起民众的抗日自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抗战题材影视制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中华儿女》《野火春风斗古城》《新儿女英雄传》《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赵一曼》《小兵张嘎》等电影成为那一时期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以曲折惊险的故事情节、简单直接的电影叙事、英雄主义的颂赞激情,征服了一代观众,无数英勇无畏、敢于牺牲的英雄儿女成为了新中国银幕上的经典形象。 改革开放以来,在意识形态日益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一成不变的抗战影视剧经历了一个低谷期,观众对抗战影视剧的审美有了更多要求,新时期随着“去政治化”的革命历史创作模式的出现,抗战影视剧慢慢进入了复苏的历程,代表作品有《血战台儿庄》《一个和八个》《喋血黑谷》《晚钟》《红高粱》《亮剑》《历史的天空》《狼毒花》《军歌嘹亮》《人间正道是沧桑》《鬼子来了》《集结号》《风声》《潜伏》等,其中很多作品堪称经典,其意识形态、叙事模式有了很大改进,对人性有了深入的挖掘,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有了深度,受到了观众们的喜爱。 当下我国的抗战影视剧创作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或方向:一、“主旋律”模式类,例如电视剧《解放》、电影《建国大业》,大体上仍沿袭了《大决战》《巍巍昆仑》《开国大典》的史诗性风格,虽然也有很多局部上的新变化,但主要还是通过讲述革命起源的故事来论述现实秩序的合法性。其中也包括一些红色经典的翻拍,如《长征》《战北平》《小兵张嘎》等,一般来说,这些改编版本在故事与观念上都进行了一些改变,力求展示战争本真基础上的时代感应,与出品时代的社会人文氛围达到契合。二、“去政治化”的抗战模式类,例如《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狼毒花》等,以平民的视野创作了大量出身底层、具有浓重草根色彩的战士,如《亮剑》中的李云龙,能跟敌人斗智斗勇,能嘴里骂着娘冲锋陷阵;能为了弟兄跟土匪血拼,能违抗命令私自行动。这些形象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同,是因为他们给我们展示了与以往视觉经验不同的形象。三、谍战模式类,例如《潜伏》等,它打破了新时期时代精神上所谓的普遍空虚,余则成的信仰之路展现的是在困境中建立超越现实的理想性追求的可能性。近年来,观众的想象力和审美趣味需要对历史与当代社会意识主流的反思立场,对革命叙事需要积极正面却又富于历史性、通俗性、戏剧性的阐释。 二、英雄的真实回归 英雄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的精神旗帜,我国的抗战题材影视剧发展体现了时代影响下人们自身立场与价值观的转变过程。 “人类的情感与情感能量,在现实与幻想之间,并没有一条固定不变的界限,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交互影响。为了克服自身的内在空虚和无能之感,人们需要选择一个对象,为他设计自身所需要的优异素质并加以崇拜,在这种偶像崇拜中,人们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强大、智慧、勇敢、安全。人们在现实中找不到确定崇拜的对象时,便移情于艺术中的英雄。” 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人们在心理上渴望着有英雄人物出现以力挽狂澜。为了在社会上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许多人也渴求这样的一个英雄人物来净化自己的灵魂。从人自身来看,英雄作为一种理想的人格模范,成为人类的精神支撑,英雄变成了一种信念,是内心的一种道德尺度上升到了一个大群体的信念,是对我们个人准则和行为的呼唤与号召。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巩固社会安定团结,缅怀胜利成果的来之不易,仰视视角中的楷模形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抗战影视作品中便出现了大量高大全的英雄人物,他们大都意志坚强,思想崇高,正气凛然,机智勇敢,为国家为集体不畏生死,近乎完人。电影《董存瑞》中的英雄董存瑞为了部队的顺利进军,毅然舍弃自己的生命,用身躯支撑炸药包炸毁了敌方的暗堡,为部队的前进铺平了道路;电影《邱少云》中战士邱少云为了不暴露潜伏部队行踪,在燃烧弹引发的烈火烧向自己身体时,以超乎寻常的意志强忍烈火的烧烤纹丝不动最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黄继光》中的黄继光为了掩护部队前进,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机枪眼英勇牺牲。此外,《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三进山城》《英雄虎胆》《渡江侦察记》等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集中了民间大众对英雄理想化元素的想象:正义勇敢、身手矫捷、神出鬼没,军事素质超强、情操高尚,鲜明的个性与理想的价值成就了他们作为时代偶像的文化功能与含义。这些英雄形象以其无畏无惧的精神,至死不渝的信念伫立在银屏上,其形象之高之大只适于仰视。电影中高呼“为了革命的胜利,同志们冲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场面已然定格在观众们的记忆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