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由周晓文执导,姜文、葛优、许晴主演的《秦颂》在媒体的热切关注下,终于制作完成。日前,《秦颂》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新落成的艺术影院首次亮相,新闻界、评论界、文艺界各方人士前往观摩,反应热烈,褒贬不一。为此,本报常务副总编辑赵葆华主持召开了《秦颂》专题讨论会。现将与会者的发言按先后顺序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黄式宪(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秦颂》不一定是历史剧,而是一出很大气的悲剧,是建立在对中国历史文化反思上的悲剧。影片写出了中央集权的帝王欲以及每个人为此付出的惨重代价,写出了王权支配下复杂的人物关系,每一个人都是棋子,互为囚徒。周晓文用艺术辩证法塑造了秦始皇这样一个历史悲剧人物,并通过这个人物以及他和高渐离、栎阳公主的关系对中国根深蒂固的帝王道作出了很到位很深沉的思考,这是在同类题材中很少有的内涵。秦始皇能征服天下却始终征服不了他最想征服的人的灵魂,这正触及到历史文化的某些本质的东西。 章柏青(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 《秦颂》不是历史片,讲述的也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作为人物每一个个体的心理真实都非常震撼人心。矛盾冲突构思奇特,高渐离死与活的纠葛,实际上体现的是赢政和高渐离两个灵魂的较量。影片没有正面表现秦始皇怎样征服六国,仅围绕他与高渐离的较量充分刻划出这个人物的性格,视点很给人启发。近些年出过一些同类题材的影视片,但人物性格的丰富和心理刻划的真实均不可与《秦颂》同日而语,其光效处理、镜头运用、场面调度和氛围营造以及烘托出的更为深沉的东西尤为独到。姜文、葛优的表演不错,让人能窥视其内心。高渐离与栎阳公主的爱情戏相对弱了一点,某些细节包括许晴的表演差强人意。 杨远婴(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陈凯歌的《风月》在戛纳败北,被外国人评为“一个空洞的谎言”。国内目前历史题材创作似乎存在着一种为寻求与当代的某种对应关系从而抽掉历史内涵的倾向,于是就很想看《秦颂》。周晓文的影片无论处理的是什么题材,总有一种与现实相呼应的东西,一种现实情感包孕其中,《秦颂》也不例外,它的故事构架、人物塑造仍然沿袭的是周晓文擅长的由历史而现实,由情节而人性的脉络,依托的东西很有力量。此外,周晓文处理的东西是电影化的,总给人一种很好的电影感,他以前的影片诸多具体场面、细节处理让人叫绝。《秦颂》继续了这一优势,同时多了一些大场面、大调度,一些类似仪式化的场面很富象征意味。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在周晓文几乎所有的影片中他都为人物设置了两两相对的关系,这是周晓文影片的一大特点,把两极对立的东西表现得很强烈,使影片具有可看性和感染力。我个人感到遗憾的是,秦始皇与高渐离之间的冲突包括政治与历史、善与恶的关系以及文人坚韧不拔的品格等,剧本提供的很充分,如果影片以正气一贯到底而不去设置一些小噱头,力度将会更强。姜文的表演非常好。 胡克(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秦颂》是中国较为严肃认真的探讨政治哲学的影片。它通过一个强者怎样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一个弱者却最终满足了自己的愿望——让秦始皇杀死自己的故事,从而构置了在权力运作中一种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周晓文清醒地认识到并把握住了这一点,即权力运作中人人都是权力的奴隶,都是不自由的,都为他人所限制,因此影片在此基础上避免并超越了过去把权力仅仅解释为人政好暴政不好的简单看法。我本人原以为是写一个刺客与皇帝的故事,而现在这样处理则使影片上升为一部富有哲理的艺术片,有一种反思历史反思现实的作品,同时是有很强的可看性。从表演上看姜文强于葛优,后者的形象和表演挖掘不够。有人认为高渐离和栎阳公主的感情戏弱了,实际上我认为这样处理很适合这部影片。 尹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 《秦颂》是我近年来看到的有气势有意蕴非常电影化的一部影片,可能与自己研究悲剧有关,对影片很有认同感。很多人认为它不是历史剧,而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部历史剧,而且是一更大的历史剧。它通过一段形而下的秦始皇的历史写出了一段形而上的历史,一段很宽泛的历史,即没有胜利者的历史。对个体而言,历史没有胜利者,我个人感兴趣的是,影片自始至终表现的是秦始皇与高渐离之间的一种灵魂的较量,但并没有完全站在某一方的立场上,尽管在影像造型上赢政始终强于高渐离,但在人物把握上却写出了他们之间很难辨明是与非的关系,因为这就是历史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影片在写历史,写出了比过去的历史更深刻的一笔,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影片又不仅仅是写历史,它同时也在写人生,一种是爱江山的人生,一种是爱美人的人生,一种是感情化的人生,一种是理性化的人生,这是每个人身上的两极。赢政和高渐离也不例外,但他们各有不同的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它们构成了影片的冲突,这种关系是非常有意义的。 其次我认为尽管影片写了一个征服与反征服的事件,但它关注的其实是文化而不完全是政治。中国文化中法家文化一直被人忽略,实际上中国成大器的政治家历来是法家文化占上风。所以影片涉及的实际上是道家文化与法家文化,或者是审美文化与政治权术文化之间的关系,因此它不完全是一政治电影而是一个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的东西,而这一切都是通过人物而非理念地加以表现的,三个人物所代表的人生观文化观都与他们各自不同的个人性格个人气质和魅力联系在一起,由此观念的东西消溶于人物秉性之中,观众面对的不是观念而是活生生的人。我个人感觉爱情戏浮了一点,有点港化味道,和影片整个基调不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