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中国电视剧的长足发展和收视率的迅速提高是有目共睹的,随之出现了与浓郁的地域文化相关的电视连续剧,不仅产量多,而且制作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如有展现东北特色“刘老根的乡村爱情”;有描写山西“晋商文化”的《乔家大院》、《走西口》;有反映当年山东人集体性向北迁徙的《闯关东》等等。回顾北京“紫禁城、四合院”来讲述新老交替文化转型中出现的酸甜苦辣的故事在电视荧屏上也长映不衰,而唯独缺失了本应极富特色,且在今天正处于改革大潮浪尖上的海派电视剧。这不禁让我们深思:在繁花似锦的电视剧题材类型中,海派电视剧何以失语?海派电视剧淡出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面临“后世博”出现的又一新机遇,海派电视剧该如何重振雄风,开创自己的新天地?凡此种种,既发人深省,又令人担忧。 一、从过去到今天看当前海派电视剧失语的现状 何为海派电视剧?①笔者认为,它应该是那种或多或少体现出开放姿态,能兼容海内外各种文化要素,又相当注重商业色彩、浪漫气息和能引领时尚,同时也能从各个侧面去反映上海地域人文、历史的形成背景,突显现代都市精神和海上文化的电视剧。海派文化与海派艺术在过去的近百年历史中曾几度名噪一时,至今,海派戏剧(如昆曲、沪剧、上海说唱、上海越剧、上海京剧等)仍长演不败,且央视与其他地方卫视台多有转播,也深受散落于西部、北方的上海人、江浙人的喜爱。可令人遗憾的是上海的影视剧创作似乎总跟不上其它艺术种类发展的速度,上海的电视荧屏虽每晚也异常热闹,艺术人文频道、体育频道的节目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但由上海自己制作、编导,上海演员出演主角,高调亮相于荧屏的电视剧却并不多见。诚然,这一方面说明全国各地电视剧发展的速度迅猛,编、导、演、制、播等阵容早已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跨地区、跨文化的相融相交已成大势所趋;但另一方面也明显地反映出上海对本土化电视剧生产观念的滞后,对海派特色电视剧关注度不够,致使有上海特色的电视剧在数量、质量两个方面都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事实上,以刘呐鸥、穆时英为代表的“新感觉派”,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海派小说直至新时期王安忆、叶辛、赵长天、王小鹰、秦文君等一大批上海本土作家笔下的上海故事、弄堂风韵、新旧上海人的生存状态、各种变化中的都市人际关系等等都已为海派电视剧的重振提供了各种可以借鉴的素材和创新突破的可能性。对当下上海市民生活的真情关注,展现他们在大都会的急遽变化面前的憧憬与无奈、出走与回归、困惑与矛盾等等,理当是海派电视剧应着力书写、认真反思、并作深度探索和审美观照的现实题材。鉴于对历史人文和现实题材的关注,上海电视台从业者们曾拍摄制作了诸如《上海的早晨》、《孽债》、《上海一家人》、《杨乃武与小白菜》、《围城》、《十六岁的花季》、《结婚一年间》等一批不同题材、不同形式、不同类型,且旗帜鲜明,能标示出“海派”风格的电视剧,这些作品曾在同时期的电视剧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频频获奖。然而,十多年过去了,今天人们对海派电视剧的认知似乎仍停留于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上。近十几年来上海电视剧虽产出数量不少,但有自己特色的作品不多,电视上播出的大多是引进剧目和各种挪移而来的非常雷同的相亲类、歌舞类、游戏类节目,并由此而直接造成在同行业中处于劣势乃至失去话语权,甚至令人质疑还有没有“海派电视剧”。尽管改编自海派文学或以上海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的电视剧部分受到认可,有的还获得了令人瞩目的高收视率,如《半生缘》、《长恨歌》、《金大班》等,但这些电视剧与诸如《大宅门》、《乔家大院》、《闯关东》、《新结婚时代》、《金婚》、《婚姻保卫战》等一系列有地方特色、地域历史风味的电视剧相比,无论是在知名度和收视率上都有相当大的差距。事实上,今天上海自己制作的电视剧在影响力和传播范围上也确实难与20世纪90年代制作的海派电视剧相提并论。 我们不妨将2008年、2009年、2010年三年上海地区收视份额较高频道的电视剧排行情况②列表,从播出剧目、题材及制作来源等几个方面分析海派电视剧的现状。
首先,上海地区观众最喜闻乐见的应该是贴近上海市民生活与情感内容的海派电视剧,如以2010年1月、8月、11月三个月份上海地区CSM收视调查来看,表现上海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的电视剧是本土观众收看的主要对象之一,其中海派情景剧《噱占上海滩》,以及海派系列情景喜剧《老娘舅的儿孙们》在上海地区收视率中榜上有名。但除了上海滑稽戏,或以滑稽戏改编成的海派情景喜剧外,上海本土制作的有地道上海风味的电视剧却没有几部,更难以挤入排行榜。从上述近三年本土地区频道的收视率中,我们不难看到上海自制电视剧的明显缺失,更谈不上去展现近十多年来上海所发生的一系列翻天覆地变化的有影响力的作品。而唯一一部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制作的青春偶像剧《加油,网球王子》,却是由日本同名漫画改编而来,与上海本土的人情世故、城市变化、日常生活风马牛不相及。 其次,上海地区观众收看的电视剧大都由北方各卫视、地区电视台或影视制作公司制作,一方面,由于拥有《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的民营影视企业多位于北方,另一方面,也因为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影视制作模式较为成熟,吸引了大批北漂的编、导、演人员聚集一地,共同经营,渐成气候。相较而言,真正由上海地区制作,由上海编、导掌舵,上海演员任主角的电视剧可谓凤毛麟角,寥若晨星。这一现状与华东地区,尤其是上海在全国电视剧收视率一直处于前列的事实存在着供销之间的不平衡。尽管,上海地区电视台通过购买当前热播的电视剧满足观众需求,但同时期热播的电视剧如《乡村爱情》、《走西口》、《清水蓝天》等带有浓郁北方地域特色的电视剧并未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追捧,反而是多少带有上海色彩,哪怕故事背景仅仅发生在上海的电视剧都获得了观众的青睐,如《血色迷雾》、《狐步谍影》、《民国往事》、《追捕》等等,这至少说明,上海人对海派风情的关注度之高,对上海历史的各种记忆的认可,远远超出了对其他地方电视剧的关注,一如北京人爱看胡同里的故事,广东人爱看粤语电视剧一样,地域文化在本地区的生命力之强,恰恰说明在跨文化已成潮流的当下,多级文化仍需存在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