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来,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步伐明显滞缓。在相当长时间内,中国电影顾不上“走出去”,事实上也“走不出去”,自觉提出这个命题还是晚近的事。我们不妨采用逆向思维,梳理中国电影“走不出去”的几个阶段,反思症结所在。 1.“没走出去”阶段 从历史上看,最早萌生“走出去”意识的是左翼电影领导人夏衍,他在1939年发表短文《中国电影到海外去》,提出利用国际有利条件向海外输出影片,争取外援服务于抗战,其出发点显然是从抗日救国政治层面着眼的。旧中国战乱频仍,民族电影处境维艰,中国影片走出国门仅有零散的个案。其一是联华公司出品的《渔光曲》,1935年在莫斯科影展获荣誉奖;其二是文华公司1948年出品的《假凤虚凰》,由佐临导演亲自译配英语,首次输出英、美两国放映。 2.“不走出去”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直到1958年,文化部电影局才首次召开“影片输出输入工作跃进会”。夏衍到会讲话,要求拍摄一些“在国外发行毫无障碍的影片”。1959年,夏衍在全国电影故事片厂厂长会议讲话再次提到:“我们的电影要和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能够相称,要在国际上站得住脚。我们要考虑外国观众的爱好,当然绝不是说要降低影片的政治思想内容去迎合他们的趣味,而是要考虑我们影片的题材样式,要研究提高影片的艺术、技术质量,去战胜资本主义国家的影片,这个问题今天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然而,受制于当时国际、国内大环境,中国电影对外输出几乎按兵不动。国家电影事业管理局副局长季洪长期分管电影经济,著有《季洪电影经济文选》,但全书84篇文章没有一篇涉及中国电影出口创收,折射了新中国电影内向型“不走出去”的时代局限。 3.局部“走出去”阶段 20世纪60年代有一份涉及中国电影输出的文件《中宣部关于1965年故事影片生产计划的报告》(1964年12月19日),其中提到:“根据发行公司反映,我国在亚、非、拉美最受欢迎的影片是《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万水千山》、《红色娘子军》、《董存瑞》、《白毛女》等,其中尤以反美题材的影片最受欢迎,例如《上甘岭》、《战上海》、《海鹰》等。”①由此可见,当时向第三世界国家输出的影片以红色经典为主。因长期奉行“重宣传效应、轻市场效益”的理念,致使中国电影在海外传播缺乏足够的力度及持续性,即便输出影片也不以海外票房盈利为目的。时任中影公司国外处亚非科科长的许蔚文回忆说,当年贯彻的基本宗旨是“映出就是胜利”,另一条是“贸易性和非贸易性相结合两条腿走路”,为此还制定16字工作方针,即“细水长流,解除疑虑,实事求是,稳步前进”。 在学术交流层面,中国电影迟至80年代才开始走出国门。1982年,中国电影资料馆在意大利举办“中国电影回顾展”,集中放映135部中国影片。法国电影史学家让·米特里感叹说:“这次像发现了一片新天地。西方已经出版的世界电影史著作,完全没有讲到中国电影,这是不公平的。我自己已经出版的世界电影史著作也没有讲到中国电影,是我无知,我感到惭愧。”②另一位意大利影评家卡拉西奇也提出:“意大利引以自豪的新现实主义还是在中国上海诞生的!” 1985年,中国电影发行公司在洛杉矶设立子公司,是北美地区中国影片输出的唯一窗口,业务以推介中国影片为主,仅仅向美方(公司、院线、大学、友好团体)收取一点片租。同年,中国首次选送故事片《人生》参加第58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虽然未能入围,可以看作中国电影进军国际影坛的预演。 4.“走出去”元年 中国电影对外输出在市场意义上真正的突破,是由张艺谋团队实现的。2002年,《英雄》以2100万美元向米拉麦克斯公司售出在北美、拉美、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和非洲发行的版权,美方安排在2031块银幕上映,连续两周蝉联票房冠军,总票房达3525万美元,被美国媒体评价为“中国最成功的一次文化出口”。因而,2002年可以视为中国电影真正“走出去”的元年。而在这之前,2000年上映的《卧虎藏龙》也受到青睐,美国《外交政策聚焦》杂志曾发表《功夫片的地缘政治学》一文,作者强调:“《卧虎藏龙》在国际上的成功,催生了一个正在上升的中国形象,并提高了世人对中国文化的评价。” 新世纪之初,在中国入世的背景下,广电总局执行国家总体“大外宣”战略,不失时机地启动中国广电“走出去工程”。此后,国务院办公厅以(2006)88号文件转发财政部、商务部、文化部、人民银行、海关总署、税务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八部委《关于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若干政策的通知》,在文化外交格局中促进电影的出口。从事业角度衡量,形势喜人,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共计有570多部国产片在国外获得800多个奖项;2010年有100多部影片亮相28个国际电影节。但从产业角度衡量,形势却不容乐观,我国面临的问题是入超严重。据2003年的统计,当年音像产品入超比例高达14:1。好莱坞大片在中国票房收入稳居四五成,而进入海外商业院线的中国影片数量十分有限,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广电总局最新披露,2006年国产片海外销售收入19.1亿元,2010年增至35.2亿元,几乎翻了一番。作为参照,2008年美国电影海外票房高达281亿美元,两者差距极大,足见中国电影“走出去”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