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2-0235-05 新世纪以来,大众媒介以消费主义、中产趣味塑造了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王晓明认为:“‘新富人’阶层的膨胀,它岂止是意味着财富的转移和新的权力结构的形成,分明还意味着一个新的人生偶像的凸现、一套新的生活理想的流行、甚至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的笼罩。”①大众在时代偶像的召唤中,派生出对消费、欲望、享乐合法化的无尽要求。值得追问的是,国产电影是否促成这种盛行的消费意识形态呢?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并不简单。 国内电影产业近年出现的新现象,都铭刻在票房实绩上。一方面票房上亿的国内电影以及跨区域的合拍片越来越多,如2009年有9部,2010年多达12部,年度票房突破100亿大关;另一方面,票房过亿的华语电影在种类上也是日趋丰富,“以小搏大”的“黑马”时有出现。这充分说明,民族电影产业在好莱坞电影冲击下已经复苏、成长。然而,民族电影作为一种意义复杂的社会文本,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更加复杂的制作环境,兼备政治、文化、经济的功能,聚合民族记忆与情感,远非艺术能够解释清楚。费斯克说,大众文化并不需要转化成艺术成品,它只是人们进行意义生产和流通活动所需要的资源与材料,因而负载了关于社会的隐秘信息,值得我们仔细解读。② 一、国家休闲政治、消费经济与作为文化产业的电影 自1994年到2011年初内地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包括合拍片)见表1(见54页)。在列表中,让人惊诧的是,表现国家政治意识的电影不在少数,6部上榜的国产电影中,就有3部(《建国大业》、《生死抉择》与《风声》),而且它们在年度的票房榜中都非常靠前(《建国大业》甚至缔造了当时华语电影的票房纪录);在15部以内地投资为主的合拍片中,也有4部(《让子弹飞》、《集结号》、《南京!南京!》与《梅兰芳》)。这显示出,在新世纪的中国,国家政治意志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矛盾骤变的情况下,并没有在文化消费领域中遭到削弱,而表现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稳定与延续。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上7部票房上亿的主流电影存在着明显的仪式性。《唐山大地震》的缘起即是为了纪念“唐山大地震”34周年;《建国大业》、《风声》国庆60周年的背景自不待言;《梅兰芳》与纪念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关系一目了然;《南京!南京!》与纪念“南京大屠杀”71周年直接挂钩(在摄制中的《建党伟业》也和“建党100周年”密切相关)。电影创制、上映档期、休闲文化与国家仪式之间此呼彼应,国家意识形态得到了较好的传播。
“从中国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确可以看到一种清晰的、无处不在的具有某种一致性的叙述在协调我们身边涌现的种种符号、象征,与新出笼的法规。这是我们所谓的政治资本、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相互转换、相互利用的强势话语。这是1992年后中国新的价值观之所在。”④也就是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主流意识形态已不同于以往直接的政治宣谕,它不仅作为一种资本,有力地参与并推动文化、经济的转换,在文化产业中成为重要力量,而且,它积极以经济活动、文化仪式、社会议题等方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扩散,获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质言之,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步入产业化进程,休闲文化、娱乐消费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均是在政治强力扭合中叠加在一起,其发展程度、质量、速度、深度等都是在国家文化政策所期许的范围内进行,文化的“经济化”、经济的“文化化”,背后都存在着国家政治的强力支持。文化的经济产业化、经济的文化消费特征,反过来也对主流政治的稳定、巩固发挥了相当作用。 电影无论具有怎样的娱乐性与消遣性,都实践着或显或隐的政治功能,以各种方式传播着“虽缺席但在场”的政治文化。毋庸说如《建国大业》、《生死抉择》这样的政治片,就是在商业片中也是如此。《风声》一方面揭示了我党地下工作者的神秘性,另一方面展示了酷刑、猜谜式的智力游戏,这些“痛感”刺激融入了抗日战争敌我对立的政治空间。顾晓梦最后的政治点题(为民族国家献身的政治意志)既是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的背景下完成了历史回顾的仪式功能,同时也提供了主体部分展示肉体折磨、尔虞我诈、酷刑等的合理性,这些被国族政治阐释后的内容,恰恰最具有休闲娱乐的商业气质。2010年的热门大片《让子弹飞》虽然讲述的是“土匪”斗“恶霸”的故事,但是仍然不能缺少的是土匪“张麻子”成为具有政治抱负的“张牧之”,由此揭示出表面虽江湖草莽背后却是追随“松坡将军”爱国主义的政治激情。这里,消费与主流政治意识已经无限接近。香港导演陈德森的《十月围城》虽虚构出一起保护“国父”孙中山的政治事件,内核却是自己最为熟稔的市井人物、江湖题材,贯穿其中的奋不顾身的激情令人动容、催人泪下。再如,同样是“华谊兄弟”出品的《集结号》以人性与政治的抵牾为宣传亮点,然而,除了开篇扣人心弦的巷战、阵地战,后半部分的“寻找”故事在于疏导、解决主流政治对人性的淤堵。政治话语以自我批判的方式,深入地参与电影中人物性格、价值观的建构,这种引人争论的政治议题为电影票房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