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网络这两种媒介形式,从后者兴起的时候就紧密联系在一起。网络除却提供看电影的途径外,同时成为影评的重要场域,各种关于电影的言说、讨论、批评、判断、争吵在互联网上充分展开,较之传统纸媒乃至影视媒介,网络影评具有更广泛的参与者与受众,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网络电影文化。这种网络电影文化已然对主流媒介的电影话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一点上,中国的网络影评与西方国家并无二致。甚至欧美纸媒影评人大批失业,网上写作影评渐为主流。① 关于网络影评的各种看法也如同网络影评本身一样,爱憎分明,乐观者将之视为大众民主与独立影评的代表,悲观者则斥之为“文革”般的话语暴力,是盲众、从众的典型。对网络影评如何判断,涉及到许多方面纠结在一起的问题,包括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对独立影评的追求,与我们对于大众、群众、民众这一统一而又异质的主体的理解。本文通过对我国的网络影评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力图达到一种恰当的理解与判断。这一判断必须同时看到网络批评所具有的营销经济属性及其带来的意见的盲从与被策划、网络意见的真实自发属性及其带来的草根民主与公民意识、网络话语的暴力性与独立性等等相反相成的几个方面。 一、网络影评概况 在中国,网络影评的兴起首先与各种盗版影碟和网络下载相关。从90年代后期开始,盗版碟与网络同时兴起,给观影带来至少两方面的巨大变化。首先是大量资源得以被享有,众多欧美艺术电影、各种华语独立电影都可以轻易获得,不再是少数电影专业人士通过学校和电影资料馆才能看到,这种资源门槛的降低培育了大批影迷;其次是观影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可以不再是在影院中群体观影,而是个体在孤立的环境中观看。这样,海量的资源与个体的使用,使得观影交流成为内在需求,许多人在看过一部电影之后希望与更多的人交流感受,网络的低门槛与亲民性使其成为抒发这种感受的最方便的途径。 网络与盗版共同促成了中国影迷群体的形成。盗版提供了资源,而网络则形成了共通的影迷空间。网络为一批热爱电影的人提供了发表见解、寻求同道、培育趣味、获取知识的空间,使在现实生活中散落的影迷聚合起来成为群体。这种聚合相似趣味的人的空间功能,是网络影评从开始之初直到今天的最核心的意义。从这一网络空间中走出了许多电影人、影评人、电影专业从业者、电影专业学生等等,比如陆川。 目前国内的网络影评空间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各大门户网站的电影论坛,比如新浪“影行天下”、网易“我爱电影”、网易“香港制造”、21cn“我看电影”和Tom网站的“影视沙龙”等。这类电影论坛依托各门户网站的广泛影响力,浏览量大、参与者成分广泛,但从电影信息、影评质量和参与者电影素养的水平来看,则不如其他几种分众的专门的电影空间;二是综合性论坛的“电影版”,比如西祠胡同的“后窗看电影”、豆瓣网的“电影小组”、天涯社区的“影视评论”、清韵书院的“影视乱谈”、北大新青年的“电影夜航船”、“触摸电影”、水木社区的电影和“电影俱乐部版”等。这些论坛通常聚合了电影素养比较高的人群,每天有大量影评在论坛上发布,并引出众多跟贴,对电影和影评本身发表言论;三是各种专门的电影网站,比如时光网(Mtime)、银海网、现象网等。这些网站有丰富的电影讯息,包括影片、院线、电影活动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电影资料库的作用,可以搜索任一部影片、导演、演员的基本信息,同时具有论坛功能和博客功能,有很多影迷在这里发布自己最新的观影评论,并与回帖者交流。与此相类似的是百度贴吧,一部热映电影总会在百度上带来一个专题论坛,关注这部影片的人可以在此发言讨论;四是影评博客。现在越来越多热爱电影的人开起了自己的博客,这是个人集中发表自己影评文章的最好方式,博客可以产生强烈的个人风格。另外也有群体博客,比如moviegoer,一小群趣味相投的人在一个博客上发布文章。博客上的每篇博文都可以被评论,这是博客交流互动的功能。 以上几种网络影评空间,在时间上有着此兴彼衰的错位,一些早期火爆的电影论坛现在则日渐落寞,比如清韵书院的“影视乱谈”、北大新青年的“电影夜航船”等电影论坛,这跟论坛铁杆ID的离开,人气渐衰有密切关系。现在,最重要的网络电影空间,以笔者所见,莫过于时光网、豆瓣网、西祠胡同的“后窗看电影”、天涯论坛的“影视评论”、新浪的“影行天下”和各种影评博客了。在十几年的发展中,中国网络影评已经培育出若干知名网络影评人,比如卫西谛、周黎明、cinekino(杜庆春)、肥内、liar、顾小白、黄小邪、张小北、关雅荻、妖灵妖、magasa等,他们在网上拥有大批粉丝,他们对某部影片的好恶与评价,通常会引来众多的拥护或反对。 在网络影评兴起的这十几年短暂历史中,也可以划分出前后时期来。这主要以2002-2003年间《英雄》等大片的出现为分界。此前网络影评的范围多集中在欧美艺术电影、港台电影、内地独立制片电影等,参与的网友数量还远未达到今天的程度,多是艺术电影的忠实爱好者,网络影评尚未成为主流媒体(纸媒与电视)的关注对象或参考来源。随着大片时代的来临,大片带来的不仅是中国电影产业的兴起,也是网络影评的大众化与狂欢化,大量普通电影观众参与到网络影评当中来,对国产大片进行冷嘲热讽,当电影成为文化事件,网络影评就达到了最兴盛的时期。这当然也跟网络这一媒介自身的进一步发展相关,网络前所未有地渗透进现实,虚拟空间与日常生活日益纠缠难辨。 我们可以影片评分的参与人数来管窥一下网络影评参与群体的数量。在时光网和豆瓣网上都有评分机制,这是源于Imdb网站的做法,采用十分制,只要是注册用户都可以自己的喜好对一部影片进行打分。以2009年底引起巨大话题的《阿凡达》与《孔子》两部影片为例。《阿凡达》在时光网的得分是9.3分,共有19601人打分,相关影评有5416篇(某篇热门影评的回复数达到1850个)。《阿凡达》在豆瓣网的得分是9.0分,共有158744人打分,相关影评有56652篇(某篇热门影评的回复数达到888个)。《孔子》在时光网得分4.0,共有4239人打分,相关影评1044篇。《孔子》在豆瓣网得分5.1,共有28507人打分,相关影评10868篇。可以方便看到数字的还有百度贴吧,《阿凡达》吧共有主题数42481个,贴子数610550篇,会员“魅影骑士”6035位;《孔子》吧共有主题数327个,贴子数2287篇,会员数20位。这些统计数字当然有重合,但也大致可以让我们看到网络影评参与者的数量之庞大。在如此大量的参与者的情况下,可以说网络影评在某种程度上体现或代表了数量众多的普通观众对一部电影的看法。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