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6522(2011)01-0001-15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是中国电影按照国家的电影产业化政策,深化体制改革,全行业转型并取得显著成果的十年。从2005年起,电影产业的年票房收入,以每年30%增速提升。尤其是近两年来,面对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国电影产业不畏寒流、逆势而进,继续取得突破,昭示了名副其实的叙事经济特性,在提升人民大众文化消费和精神娱乐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使电影工业的产值,逐步向全民支柱产业的方向迈进。 叙事经济,意味着通过叙事艺术的审美活动,在进行文化消费的行为中,受众要取得娱乐快感和精神境界提升的体验,引发民族自豪、国家认同的集体心理共鸣。这几年来,市场是繁荣了,票房是大幅度提升了,但是,电影作品的意义创造和价值取向如何呢?观众对电影作品的口碑如何呢?走出影院以后,观影满意度如何呢?!从社会评论特别是网络传媒的民间呼声来看,有不少议论和批评还是很强烈的,如何将经济利润和意义创造结合得更好,还是很值得引起深入研究的课题。 与文学、绘画、音乐不同,电影的意义创造和受众接受方式有自己的特殊性。电影的商品性决定了它受制于市场导向、时尚潮流、明星效应、文化品牌、社会热点等多方面的影响,买方市场的决定因素更加明显。当然,它也因此而具有大面积观众热情响应、广泛参与的欣赏和销售特点。这两方面都影响到电影生产的选题、策划、明星配制、技术革新等因素的组合,电影的意义创造和价值弘扬,离不开商业特性、市场导向、消费潮流诸方面的制约。正因此,叙事经济的市场繁荣和意义创造相结合的问题,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一、新世纪中国电影叙事经济的探索步伐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叙事经济成长的首先突破,是体制改革真正跨出了除旧图新的决定性步伐。国营电影机构的集团化重构,真正转变为企业化性质的经营组织。民营电影机构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全行业中资产运作比例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不断上升,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电影作品不断增加。全国城市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影院建设的速度也明显加快。伴随着这些文化建设成长的同时,观众对电影消费的热情也与时俱进,从而使电影市场告别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低迷状态,展示了复苏、上升、直至强劲发展的增长势头。2005年开始,电影票房的收入随着电影产品类型的扩展和品质的优化,逐年攀升,到了2009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2009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62.06亿元人民币,在2008年票房增幅30%的基础上,2009年增幅达到42.96%,第一次进入全球电影票房排名前十位(排名第九位)。2010年的头两个月,全国票房突破20亿元。因此,估计2010年全国票房有望超过100亿元人民币。这两年正是全球经济低迷,各国面临产值萎缩,努力摆脱危机之际。我国电影产业得此上升趋势,实属不易。 但是,我国电影跟发达国家产业规模相比,还有相当差距,还大有提升空间。中国人口有13亿,当前全国银幕数量为4732块。虽然增长速度很快,但跟全球票房第一的美国相比,差距还很明显。美国人口为3.3亿,全年国内票房105亿美元,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国的银幕总数量有36000块之多,①是当下中国银幕数量的7倍多。这说明,从叙事经济的规模和成熟度来说,中国电影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和有待完善的任务,需要我们去提升、发展和弥补,以使中国电影在国内外获得更广大的观众喜爱。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叙事经济探索的另一个明显成果,是中国电影主流大片的成功推出,进而形成系列化生产,引起广大观众的关注和热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数字化技术的突飞猛进,也为了扩大全球营销的高额利润,好莱坞把“大片”作为重点推行的制片策略,导致了电影技术的一次革新,全球票房展现规模化增长。“大片,即在全世界叫座、有高额利润的、轰动一时的影片。票房大片常常是动作片或惊险片,有上亿美元的预算,由票房纪录显赫的明星主演。……大片会给观众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大排场的追击镜头以及惊天动地的大爆炸场面。然而,票房大片一般不会有深入的人物刻画或社会背景描写,也不会有对普通生活的现实表现。”[1]2002年面世的《英雄》标志着中国电影大片策略的起步。大片策略及其成功投放市场,是一个国家电影工业跨进的表现,是叙事经济登上一个新台阶的标志。一部成功的、获得全球影响的大片的票房收入,常常可以相当于10部或更多普通影片的票房总数。中国大片生产的成功推出,是市场走热、观众回归影院的决定性因素。继《英雄》之后,《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相继问世,改变了全国电影市场低迷冷清的局面。在内地电影制作机构实施大片策略的同时,香港制片机构及电影创作群体,也以大片生产作为全面北上的市场竞争策略,运用他们制作娱乐性类型片的丰富经验,展开不同题材的大片创作尝试。《投名状》、《墨攻》、《如果爱》、《赤壁》和《十月围城》先后汇入内地电影市场,获取大量票房份额,加大了内地市场的活跃气氛,以至于2010年10月档期,几乎成了香港电影独占鳌头的态势,《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剑雨》、《精武风云》等香港大片,成了包揽国庆之月电影院线的大赢家。表明了香港电影生产力与内地电影生产力融汇一体之后,中国电影实力增强后更加光明的前景。 最有标志性意义的大片制作事件,是2009年国庆献礼片《建国大业》的面世。主旋律电影的全面大片化,真正说明了叙事经济与体制转型互为表里的内涵。这部电影以动用172位当红明星的参与,扮演各种历史人物为明显的商业号召,加以情节构筑和叙事方式的明显突破,调动了广泛的观赏热情,创造了4.2亿人民币的主旋律电影票房纪录。在这一重大电影事件背后,表明了叙事经济历史性演进的真正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