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一直是一个问题。如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克所说:“就算最无知的警察也知道,不该尽信证人所说的话。同样的,人们也早已铭记在心,不能盲目接受所有的历史证据。”①由于口述历史是要由受访人口述,很容易让人想到黑泽明电影《罗生门》,对共同参与或见证的一件事,每个人都有一套不同陈述。极端的说法也许是:“即使说故事的人再诚实也无法提供真实的东西……为了使我们可以接受,记忆都得经过整理选择。这种过程在最诚实无欺的作者身上,在无意识的层面进行,把真实的经验用现成的套语、既有的成见加以取代。”②因此,主流历史学家对口述历史或根本不予采信,或即使采信也是勉为其难,且留诸多疑惑。眼下情况稍有好转,但问题仍然存在。 真实性与可靠性问题,对于口述历史工作者同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它与我们的工作目标、工作方法、工作信念密切相关。口述历史工作者所要面对的问题包括:不真实与不可靠的陈述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口述历史工作中应该如何面对、如何处置?不真实或不可靠的陈述对口述历史而言是否会有别种意义或价值?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并加以运用?口述历史中出现的“罗生门效应”对历史学的观念和方法会产生哪些影响?对此应有怎样的理解? 本文将依据本人从事口述历史工作的经验,参照口述历史前辈同行的理论研究,对上述诸问题进行尽可能深入和系统的讨论。 口述历史能够给后人提供许多宝贵的真实信息,但由于记忆、陈述、个性与心理等各方面的原因,口述历史中也会存在一些不准确、不可靠甚或不真实的信息。这成了许多历史学家及一些具有历史知识的人拒绝采用乃至不相信口述历史的一个重要原因。历史学界通常更愿意相信和接受书面材料:书信、日记、公开出版的自传、报刊报道、公共档案、公共统计数据等。真实性是历史学建构的目标和依据,历史和历史学需要真实信息。在历史学领域,要求并质询材料及来源的真实性当然是天经地义。 但,历史出乎人为,凡人为之物总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差错或谬误。历史的见证与记录也是,历史资料如书信、日记、自传、报刊报道、公共档案、统计数据等也是。其中日记、书信、自传都是个人记录,与口述历史的个人陈述一样,难免会受到个人立场与视野的限制,受偏见、个性及当时情绪的影响,从而会包含一部分不准确、不可靠或不真实的信息。思想家托克维尔甚至说:“凡是当朋友的面对他所作的描述或当众为自己所作的描述都是虚伪的。只有不是为让他人观看而自制的肖像才是真实的。”③再看公共信息:墓志铭是作为史料刻在石头上,但有时难免有“谀墓”之风;族谱和方志,或因“家丑不可外扬”,或因“面子问题重大”而出现故意隐瞒或故意夸大甚至故意发挥编造等信息差误;我们的报纸上,曾经发表过许多“粮食亩产量过万斤”的报道,甚至还有现场图片,但最终被证明不过是弄虚作假;公共统计数据方面,有时因虚夸政绩等多种原因而使数据不实;档案方面,也会因政治、文化或其他的原因而出现差误。 对上述种种现象,历史学家早就有过深入研讨。如英国的保尔·汤普森、美国的唐纳德·里奇等,在其有关口述历史的著作中都有专门的举证和讨论。保尔·汤普森总结说:“简而言之,社会统计资料并不比报纸报道、私人信件或者出版的自传更多地代表绝对真实。像记录下来的访谈资料一样,它们要么从个人的立场要么从集合体的立场,全部代表着对事实的社会感知并且此外全都服从于获得它们的情境的社会压力。就这些形式的证据来说,我们所接受到的东西是社会意义,并且正是它必须予以评介。”④唐纳德·里奇的结论是“口述历史和其他学科的研究资料一样,有可信的,也有不可信的。没有任何一种资料是绝对可以信赖的,任何资料都需要用其他资料加以比对。”⑤ 很显然,没有理由因为口述历史存在某种程度的不准确、不可靠或不真实而对口述历史整体及其价值加以轻忽或拒绝。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中有“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⑥以今人的眼光看,说汉高祖刘邦是其母与蛟龙交配的产物,显然荒唐。但若以此原因而否定《史记》的作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语)的开拓性价值,那就更加荒唐了。 真正值得且必须探讨的问题,首先应该是:在口述历史中存在哪些不准确、不可靠、不真实的信息?产生这些不真实信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在《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实践与理论》一文中,我曾谈及过与受访人心理及记忆相关的一些常见现象。⑦有关历史信息的不准确、不可靠或不真实的问题,仅仅从心理与记忆角度是不能列举完全的,从心理—社会—时间等多种不同维度及其关联结构中,肯定要比单纯的心理维度观察和表述得更加丰富和周全。 从他人的总结研究和我本人实践工作经验看,影响口述历史准确性及真实性的主要因素应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首先当然是来自心理记忆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人的记忆力的衰退。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的采访对象是老年人,老年人的记忆力衰退是我们经常要面对的问题。尤其是老年人对往事中的诸如事件的日期、地点、参与事件的人物等具体细节的记忆和表述会经常出错,有时候会遗漏,而有时候则会不自觉地进行记忆错误的自我复制。另一方面,是记忆方式的不同,对记忆与陈述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长于逻辑记忆的人常常会在一些具体细节上出现错记、漏记、记忆扭曲等情况。而长于形象记忆的人则又可能因为缺乏大局观或整体感而导致对事件的背景、整体性及其评价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