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日趋一体化的今天,“全球化”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已不再陌生。除了经济和社会交流的日益紧密外,文化也愈加开始得到重视。与此同时,“文化帝国”的概念也开始崛起。曾几何时,都是西方文化源源不断输入东方,好莱坞在此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近几年来,文化产品的流向日趋双向化,在好莱坞电影业中,外国的影响,特别是东亚国家的影响已逐渐显露端倪。 香港的动作电影和日本的恐怖电影是好莱坞最感兴趣的两类。最明显的例证恐怕要数翻拍的众多日本恐怖电影了。例如:娜奥米·沃茨主演的美版《午夜凶铃》(2002年)和美版《午夜凶铃2》(2005年)就是翻拍1998年日本拍摄的《午夜凶铃》和1999年的《午夜凶铃2》。由莎拉·米歇尔·盖拉主演的美版《咒怨》(2004年)及续集都是基于2003年日版《咒怨》拍摄而成的。此外,詹妮弗·康纳利出演的《鬼水怪谈》也翻拍自2002年日本的电影《鬼水怪谈》。然而,直到90年代,在国际电影舞台上,日本的电影才被广泛地认为是恐怖类电影的主力军。而现在,这一类电影有了自己家喻户晓的昵称,即“日式恐怖片”(J-horrors)。 日本的恐怖电影产业最初是由一些年轻而勇敢的导演所建立的,他们摒弃传统的经典桥段,将恐怖视为日常生活和当代现实的一部分。日式恐怖片不再是承袭自过去的一种现代童话,而被认为是当今时代精神的一个主要构成(Ognjanovic,2006)。目前,这一类型的日本新一代导演有冢本、黑泽清、崇光石井和中田秀夫,他们用恐怖作为一种媒介来表达其世界观,他们的作品也受到了亚洲和西方影迷的拥戴。 日式恐怖片的主流题材通常是有关超自然和鬼魂的。它们用象征的手法“隐晦地反映了一种黑暗的世界观,认为过去是恐惧的根源,现在则是偏执和妄想的根源,个体的独立和有意义的生存往往受到周围大规模精神失常的威胁,同样,未来亦受到人类自身突变、个性分裂和高科技毁灭性杀伤的威胁”(Ognjanovic,2006)。至今为止,所有美国翻拍的影片都和这种题材有关。 好莱坞翻拍国内外的商业表现优秀的影片,可以说有较长的历史。或者,用电影业青睐的说法是“重塑”经典,这起始于好莱坞的创建初期。其中著名的美国西部片《豪勇七蛟龙》(1960年)就是翻拍日本导演黑泽明在1954年拍摄的《七武士》。同样的,由赛尔乔·莱翁指导的西部影片《荒野大镖客》(1964年)也是翻拍黑泽明导演的日本电影《用心棒》(1961年)。(Lee,2005)在70和80年代有许多经典电影被翻拍,如1980年的《灯红酒绿杀人夜》和1973年的《驱魔人》。相对而言,或许至今为止最著名的美国翻拍的日本电影是1998年《怪物哥斯拉》,当时影片的总预算达到了1亿2千万美元。尽管《怪物哥斯拉》在美国本土市场上仅打成平手,但海外的销售成绩最终使它获得成功,整个影片在全球的票房总收入达到3亿7千9百万美元(维基百科,2008)。 在当前翻拍日本恐怖片日益成为趋势,这不得不让我们去思考好莱坞热衷于翻拍日本恐怖片的原因。表面上看,好莱坞似乎在通过翻拍来探索独特的亚洲文化,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每一部电影作品的诞生都是以追求商业利润为目标的。当一些人认为当前的翻拍趋势仅是好莱坞追求利润的又一商业策略时,另一些人却认为这是好莱坞创意枯竭的体现。 一些评论家指出当前的翻拍浪潮是由于好莱坞自身缺乏创造力和行之有效的创作理念。他们感到电影产业已碰到创造力匮乏的危机。好莱坞已没有这一类型的电影可翻拍。一些影片像《电锯惊魂》(2000-2007年)和《死神来了》(2000-2006年)正在失去吸引力(Hantke,2007)。一些人甚至进一步认为“美国恐怖电影过分追求病态连环杀手和骇人听闻的制作效果,因为我们开始迷恋恣意的暴力和能将此暴力体现于电影中的能力。而这就是个失败。”(Hantke,2007)。鉴于目前并不乐观的局面,好莱坞开始在国外寻找灵感。有人认为翻拍潮是源于日本恐怖片的高质量,因为它们和世界其它国家的作品相比更具竞争力。而正当好莱坞开始寻找新鲜的理念和有趣的电影时,日本恐怖片被适时地引入了美国市场(Heianna,2005)。同时,恐怖电影和大多数电影种类相比本质上更便于跨文化传播,因为恐惧是无国界的,当我们看到鬼时我们都能认出它。能让我们恐惧的事比能让我们大笑的事所受社会条件的影响更小,比如,对幽默的理解在不同的文化间会有较大的差异(Rafferty,2008)。因此,恐怖影片这一类别对翻拍来说是一个极好的选择。 评论家指出的另一个原因是通过购买亚洲国家的电影版权,好莱坞的主要工作室正在试图扩展美国市场并抓住迅速发展中的亚洲市场。同时,翻拍是一个很好的降低成本预算的方法。由于制作原创影片过程艰难,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好莱坞的工作室更倾向于简便且省钱的方式。翻拍电影的导演仅需对经市场验证能够获利的原作品稍作调整就可以了(Lee,2005)。翻拍日本恐怖电影相对花费较少,所以从成本和预算上来说,堪称明智的选择。大多数翻拍电影的预算是低于好莱坞原创影片平均预算的。而且目前有几十部电影正等待着被重新包装,所以在将来有更多此类翻拍电影的出现也就很正常了。 这些翻拍策略看上去还是赢利的。资料表明,美版《咒怨》在2004年10月22日至25日的首映荣登排行榜第一名,直到深受期待和广受欢迎的影片《雷》在第二周上映的时候一直蝉联票房收入第一。美版《咒怨》在上映的四个星期里,票房收入达到1亿多美元,远超1千多万美元的预算。梦工厂购买《午夜凶铃》的版权只不过花费了120万美元,而后又花费了4千万美元在此影片上。如果我们将该预算和任何亚洲影片的预算相比,看起来像是一个大成本制作,但是,对于好莱坞大片动辄1亿到2.5亿的制作费用来说,这并不算什么。不管怎样,美版《午夜凶铃》是成功的。其在美国的票房收入高达1.3亿美元,而在全球更收获了2.3亿美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日版《午夜凶铃》在日本是票房收入最高的电影,高达6千6百万美元,而美版《午夜凶铃》仅仅在日本上映两周就达到了8千3百万美元的收入”(XU,2004)。这种有趣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力竞争仍旧存在。日本观众去看美国翻拍的日本原创影片,并使美版的票房收入高于日版原创的这一事实,再次印证好莱坞的能力和实力依然是世界电影中最强大和最有影响力的。这也一定程度上表明文化帝国仍然存在。讽刺的是,在亚洲经济领域中的流通现象与在电影产业中所发生的极其相似。跨国企业例如耐克和许多亚洲国家的企业,如中国和印尼签订生产合同,将成品带回美国,印上美国标签后,再拿回这些最初生产产品的国家销售,从中赚取巨大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