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影戏”作为一个史学概念或美学范畴,一时间成为中国电影美学和历史研究的热门话题。它努力探寻电影与戏剧携手或联姻的内在动因和历史渊源,探讨这种结合在中国电影早期本土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阐释由此而形成的中国电影美学形态和艺术传统的独特内涵,开阔了中国电影史学的理论视野。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研究思路,成为许多中国电影史著述的依据和参照,被反复言说和继续引申。有的研究者由于对历史不甚了解,又不愿做深入研究,或人云亦云,或自说自话;有的夸大其词,说“影戏”是中国电影核心美学和创作主流,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有的则全盘否定,说“影戏”使中国电影自幼拄上戏剧拐棍,造成发育不良。真是成也“影戏”败也“影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究竟什么是“影戏”?应该怎样理解和评价它?早期电影与戏剧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只有搞清楚这些问题,才能明白中国电影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成长发展道路。现将我过去在这方面的研究加以重新梳理并作进一步阐释,供对此有兴趣的研究者参考批评。 电影传入中国后,名称竟多达二十来种,这在世界电影史上大概是独一无二的现象,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舶来品的陌生而又新奇。“名称虽然不同,意义却大同小异,这样同一事物,而有各地不同的称呼,也不过习惯成自然,顺从各便罢了。”“直截了当,自以‘影戏’和‘电影’为是。”①“电影”和“影戏”最为普遍,并彼此通用。被视为“影戏”理论经典著述的侯曜《影戏剧本作法》中,就既曰“影戏”又叫“电影”,不分彼此。所谓“影戏”观念或理论,是由电影名称生发演绎出来的,但事实上名称不能说明实质问题。30年代“电影”取代“影戏”,难道电影观念因此发生根本转变? “影戏”这一名称,是初期人们在自己的文化中给电影寻找对应物的结果。“在中西截然不同的两种文明相互碰撞的时候,面对来自西方世界新事物、新知识的冲击,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要反身于历史传统去寻找理解和解释的资源。因为‘当自己的历史记忆发掘出了这些资源的时候,无论对不对得上榫,接不接得上头,那种新知带来的文化震撼就会被抚平。’”②舶来品通过被重新命名而接上了中国血脉,顿时由陌生变得亲切起来,迅速为大众所接受和喜爱,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现代都市中的时尚娱乐和文化消费。 如同名称纷繁一样,电影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格局,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理论探讨最为自由最为活跃,是真正可以称得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电影引起了人们广泛兴趣,也激发起他们认真思索。电影是什么?不同人生态度,不同艺术理想,得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各种观念和理论,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为人生、为社会的“功能论”。郑正秋提倡“有主义”之影片,以改造人生、批评社会、启迪民众。③侯曜坚持“表现人生”、“批评人生”、“调和人生”、“美化人生”的艺术主张。2.以画面为语言的“本体论”。欧阳予倩强调电影是“光和影的艺术”,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段,是“一种独立的艺术”。④3.戏为本、影为表的“影戏论”。顾肯夫最早提出这个观点,“既名影戏,自当以戏为主体。所谓影戏者,以影传戏也,戏为主而影为宾也”。⑤周剑云认为“影戏是不开口的戏,是有色无声的戏,是用摄影术照下来的戏”。⑥4.美是第一、以美为上的“形式论”,被视为“怪美”的,但杜宇因画美女像闻名于世,其影片以美为特色,开了新派电影风气之先。史东山强调,电影要再现美创造美,“无论‘天然’的美,‘人造’的美,都能在银幕上有调有序的表现出来”。⑦5.制造梦幻和超现实的“造梦说”。郁达夫认为电影能够表达自幻意识,“美应当超现实”。⑧田汉说电影“白昼的梦”,“人类用机械造出来的梦”。⑨6.纯粹把电影当做商品和消遣品的“娱乐论”。“电影是给眼睛吃的冰淇淋,是给心灵坐的沙发椅”,(10)是其典型而极端的说法。 它们共同的特征是都比较重视电影的商品属性和商业价值,关注市场需求和观众反应,从而推动了电影商业化发展,形成第一次中国商业电影的创作高潮。 这些观点是中国电影理论的雏形,在内容论述上比较零碎、感性,缺乏系统,有的混杂不清,甚至自我矛盾,但经过梳理和归纳,其基本理论形态还是清晰可见的。这是多么丰富的理论资源,多么宝贵的思想财富,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妄自菲薄!它们对当时以及后来中国电影的发展都起到过或多或少的影响和作用,比较而言,“功能论”和“本体论”可能更为重要也更为深远。前者是由于有文以载道、致世经用的文化传统的深厚基因,后者是因为中国电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艺术本性的探讨和研究。 按照江浙一带方言习惯,“戏”并非仅指戏曲戏剧,也有游玩嬉戏的意思。最初人们称电影为“影戏”,是认为它和“把戏”(杂技)、“戏法”(魔术)、“马戏”(马术)一样,都是一种供许多人一起观看的演出,并非意味着一定将之规范为戏剧。早期电影大多是记录生活场景和动作片断的短片,缺少完整的人物故事,不具备戏剧的基本原质。如果要说观念的话,透露出来更可能是一种杂耍观念,与早期西方电影观念并无多大差别。电影放映给观众提供了一种新的观看方式和欣赏趣味,“奇妙幻化”、“古今未有”、“乍隐乍显”、“目给不暇”,(11)犹如身临其境,比戏剧演出更刺激更震撼。这种感受,如卡努杜所说:“从电影最内在的本质,即作为演出这个本质去理解电影”,(12)是对电影本质的最初感受和直观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