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影数字技术的关注,必须持一种持续的、渐次深入的思考姿态,因为它具有一种随时更新的当下性,而不是一个完成语态,甚至尚远没有形成稳定的结构。随着数字技术的强势介入,以往构成“纪实电影理论”的电影真实性问题遭遇着极大的困境与解构倾向。勿庸置疑,随着可以任意拼贴、重构、虚拟现实的数字技术在电影领域无孔不入的大举“入侵”,真实性,这个曾经在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位置的概念,早已土崩瓦解分崩离析。所以,面对这种每日都在更新的电影技术,我们有必要随时调整自己的视角,以期能够形成对它的有效理论言说。 一、电影技术史、语言史及形态史 电影技术和电影语言,以及电影形态,可以看作是一种“一体三面”的关系,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电影要素,而是彼此相互依存的“共生”结构。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表述就是:每一种电影技术的出现都容易引起电影语言的相应变革,同时也会形成一种具有对应性倾向的电影形态。反过来也成立,即:每一种电影形态都倾向于一种相适应的电影语言去表现,而这种相适应的电影语言的成立往往肇始于某一种电影技术。整个电影技术史的发展轨迹,这种“一体三面”的“共生”关系得到了饱满体现。 在电影的前语言时期,即尚无声音元素介入的“默片”时期,限于当时技术的简陋,电影实践没有太多的自由空间,很多编导美妙的想象力不得不做出妥协,以一种相对具有可操作性的方式完成影片。但正是这种技术状况,催生出了“默片”美学,一种在当时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电影语言系统,同时也因为这种“默片”语言系统的特点,限定了当时“默片”的类型特征,比如喜谑性、夸张性等等,都直接指向电影的非真实性,强调它的非现实色彩。 声音和色彩的出现,完全打破了“默片”美学几十年积累形成的语法规范,电影语言迅速发生了重大变化,两者在电影语言上提升了电影的写实能力,使电影形态一步步朝着现实主义的写实路线迈进,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出现,可以看作是声音和色彩直接催生的产物,也正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巨大影响,使巴赞和克拉考尔看到了摄影机的纪实本性,从而创立了自己的纪实主义电影美学体系。 声音和色彩出现之后,似乎没有其它具有革命意义的技术变革了,直到电影数字技术的出现。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大量使用,极大地解放了电影的生产力及编导的想象力,从而凸显了电影中的“视觉性”,这一切都促使着电影形态产生新的位移,即一种“奇观电影”类型的崛起。 电影史上的每一次技术变革都对电影语言形成了重大影响,促使电影语言自身调整,从而能够与新的技术语境保持协调,也正是在电影语言的自身调整之中,新的电影形态开始浮出水面,并在以后的电影实践中逐渐稳定和确立下来,成为一种能够表征新技术和新语言的电影形态。 二、“后蒙太奇”语言时期的电影形态 按照电影技术、电影语言和电影形态“三面一体”的“共生”结构,我们有理由对“后蒙太奇”电影语言时期的电影形态做一理论梳理。 对于“后蒙太奇”这一概念,是基于与“前蒙太奇”(包括蒙太奇和长镜头)即传统电影理论时期比较而提出的。传统电影影像的一个最大特性是它的完整性,即不可变更性,用爱森斯坦的话形容,就是“比大理石还要坚硬”的“完全不可改变的事实的倾向”。一个电影画面一旦拍摄完成,便不可更改了,从镜头运动的方向、视角、灯光、道具到演员的表演等都不可避免的受到限制。正是电影画面的这种不可变更性保证着电影的纪实本性。但置身数字化的技术语境下,传统电影影像的这种纪实本性受到了致命威胁[1]。 置身电影数字技术的技术语境,“后蒙太奇”时期的电影语言相较于传统电影语言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镜头的裂变。在数字化的语境下,所有的声画素材都可以被转换成数字信号输入电脑,传统语境下的镜头就被裂变为一个个“数据团”,“前蒙太奇”阶段的意义基础遭到彻底解构。二是维度的强化与整合。在当今的电影制作中,从前期准备中的形象化预审视到现场制作中运用带有电脑控制装置的摄像机来拍摄画面再到后期制作中的非线形编辑和数字化电脑特技制作,无一不是数字技术的功劳。三是语法的消解与重建。这种质疑与消解发生在电影的各个层面,因为数字技术对电影全方位的介入,传统的电影语法规范正在经历着数字化的洗礼而很难再继续保持它的统治地位[2]。 可以将“后蒙太奇”电影语言的特点归结为两点:一是在虚拟性上的空前解放,二是强烈的后现代色彩。前者是对“后蒙太奇”电影语言的功能型描述,意指在数字技术的辅佐之下,似乎“万物有灵”这一观念在当下的电影制作中获得了重生,一切意象,在数字技术的语境下,全部化解为以0和1为序列的数据团,都能够活灵活现地在银幕上得到逼真展现,这种超强的虚拟性使想象力获得了解放。后者则是对“后蒙太奇”电影语言的精神性描述,这种无所束缚的虚拟性使“后蒙太奇”时期的电影语言体现出了强烈的去中心、去“元叙事”的后哲学色彩。 与“后蒙太奇”时期电影语言相匹配的电影形态是奇观电影。奇观电影很好地体现了后蒙太奇电影语言的特质,即它因超强的虚拟性而具有的奇观潜质。本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我们可以看出,奇观电影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电影类型出现并发展成为当下的电影主流形态,其历史轨迹与数字技术在电影领域的介入并逐渐成为支配技术的历程是重合的。两者都是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80年代崭露头角,并在20世纪末逐渐由边缘发展成为主流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