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产生的年代正是西方心理学蓬勃发展之时。电影理论史上第一位重要的电影研究者就是心理学家H·门斯特伯格,1916 年他发表的《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先运用心理学研究电影艺术。从20年代开始,电影心理研究至今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大致包括实验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两大类。前者涉及电影知觉心理过程和观众生理心理反映,如知觉、记忆、预期的规律等;后者与所谓观众深层心理过程有关。 一、电影接受与电影观赏 (一)、电影接受的涵义 电影是电影创作者把自己的审美意识,包括认识、评价、情感、构思等等,用摄影机拍摄的一系列连续运动的画面。观众欣赏电影,则要经历一个从直觉的形象感知到较为深入的理性认识的升华过程。从理论上来概括,电影接受大致可划分为预备阶段,观赏阶段和延留阶段。 电影接受与接受美学密切相关。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由本世纪初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汉斯·罗伯特·尧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等五位文学理论家创立。1916年,尧斯发表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是接受美学形成一个独立学派的理论纲领。接受美学是在伽达默尔和莫伽登的现代阐述学和现象学哲学以及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接受美学主要研究一部文学作品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具有各种不同的意义结构,即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待文学的接受问题——各时代的读者怎样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接受美学的理论家们所提出的一系列新颖的观点,诸如“第一文本”与“第二文本”的差别、读者的期待视界、文本的不确定性、文本的召唤结构等等,对传统的文学理论研究形成巨大的挑战,它使文学理论的研究从传统的作家、作品及其关系转变为作家、作品、读者及其关系,并将读者视为作品的意义、价值的确定和最后完成的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因素。 将接受美学引入电影研究领域,使我们对电影观众的价值的认识更深入一步。尧斯认为,作品仅仅是一种人工的艺术制品,被读者印入脑中,经过领悟、解释融化后再生的艺术形象,才是真正的审美对象。他将前者称为“第一文本”,将后者称为“第二文本”,并认为“第一文本”倘若未经过读者接受而转化为“第二文本”,就没有实现自己的价值,也就失去了意义。在尧斯看来,以前的文学史只是“第一文本”的历史,即作家作品的汇集。真实的文学史应当以“第二文本”为基础,即读者接受后形成的“审美对象”。原来的电影研究,偏重于研究电影的“第一文本”,忽视了研究电影的“第二文本”,忽视了对电影观赏心理的深入研究,造成了国产电影脱离观众的严重后果。 尧斯提出,读者在阅读作品前,心理并非一张白纸,而是已经具有某种倾向性、审美要求和标准,这些又是同读者的日常生活经验、艺术修养、社会思潮相关的,尧斯将此定义为“期待视界”。电影创作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电影接受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台湾新电影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但却难以为广大观众普遍接受,主要原因是这些观众缺乏相应的文化修养。台湾新电影作为一套文本指令,它只能为新电影的全部意义提供一个潜在的效应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对观众接受、体验方式的导向是新电影创作中重要的任务。台湾新电影的创作,无论是对台湾高度物质化、商品化的都市生活中种种人际危机与生存恐怖的思考(《恐怖分子》),还是对台湾社会历史发展作形象的回顾(《光阴的回顾》),以及对成长在台湾社会中普通百姓所给予的深情(《油麻菜籽》)和对艰辛凄凉的人生经历所作的自传性的描述(《童年往事》),都与新电影的艺术家们企图改变观众对传统电影的消极的接受方式密切联系在一起。普通观众在观赏台湾新电影而觉得难以理解时,不要总是抱怨编导疏离观众,也要检讨自己的文化修养。 (二)电影观赏与电影解读 电影在未被观赏前,它只是枯燥的文本,当它被观众创造性地阐释和联想时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电影创造了观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 电影观赏并不等于电影解读。观赏与解读之间有一段距离。电影的直观性与生动性,能使观众有一种自然产生的兴趣,可以说凡是视觉与听觉健全的人都乐意观赏电影。据有关试验资料表明,有些高等动物,如猴子、老虎、野马等,也喜欢“观赏”电影。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解读”电影。观众解读电影除了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电影方面的专门修养,以及对观赏影片背景材料的熟悉程度。 通俗电影与艺术电影就有不同的解读方式。通俗电影倾向感情渲泄,艺术电影强调理性思考;通俗电影追求浅显,艺术电影寻求深刻;通俗电影常是直接叙述,艺术电影刻意造型象征;通俗电影有突出的情节性和娱乐性,艺术电影注重意会性和严肃性;通俗电影较多用叙述蒙太奇,艺术电影偏爱表现蒙太奇;通俗电影指向观众的经验范畴,强调能够被尽可能多的观众所接受,艺术电影则指向个人的经验范畴,强调独创性。如果说,艺术家是在一定的经验范畴内创作电影,而观众也是在一定的经验范畴中接受与解读电影,那么,对应着怎样的经验范畴,将是通俗电影和艺术电影之间解读的分水岭。艺术电影以个人的经验崇尚与众不同,通俗电影则以公众的经验力求社会认同。要解读艺术电影,观众必须了解与探索艺术电影作者的世界观与艺术观,深入表象看到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