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闭幕的第46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金熊奖的是美国出品的《理智和感情》,它的导演却是一位中国人,名字叫李安。 李安,1954年10月23日出生于台湾台北。1975年毕业于台湾国立艺专影剧系。1978年就读于美国伊利诺大学戏剧系,并于1980年获该校艺术系学士学位。随后,他又进入美国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系研究所,并于1984年获电影制作硕士。 他留美初期,曾经自编自导过一些8毫米的电影短片。 到了纽约大学之后,开始拍摄16毫米影片,如:《追打》、《我爱中国菜》(音乐片)、《揍艺术家》(配音片)和获得过台湾金穗奖的《荫凉湖畔》(同步录音彩色片)等。他于1984年拍摄的毕业制作《分界线》(43分钟长同步录音的剧情片)获得学生影展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还在美国公共电视台(PBS)和亚美影展中放映,颇得观众好评。 1985年,可以说是李安一生的一个大转折。是年2月底, 李安收拾行装,准备偕妻携儿(那时,他已有一个不满周岁的小孩)打道回台湾发展。正在此时,却被一位美国大经纪人公司的经纪人叫住。这人叫威廉·摩尔斯。他说刚刚看过李安的《分界线》,十分赞赏。认为李安是一位杰出的新秀,前途无限。他劝李安不如留下来,和他的公司签约,当一名职业导演。那时,李安虽然归心似箭,但仔细一想,留下也好,反正有片可拍,便答应了。从此,他以拍摄35毫米电影为生,结束了一直以16毫米为主的学生时期了。在以后的几年里,他逐渐步入了电影艺术世界的另一个范畴——与商业紧密联系着的35毫米体系的影艺圈。 李安出道以后,虽然从校门走出步入社会,但是寄人篱下,只有服从老板的指挥,叫拍什么就拍什么,叫怎样拍就怎样拍,苦恼是可想而知的。不过,对这初生之犊也是一个很有好处的磨练。几年下来,使他充分认识到影艺圈的种种束缚着发展天才的羁绊。若要打破这个局面,他认为像他自己这样赤手空拳,最佳的出路是先掌握一两个好剧本,才能有发言权,才能有面对投资人谈判的本钱,所以,他业余之暇便潜心写剧本。 当然,写剧本也并不轻松。几年来,他自己构思,自己执笔和找美国作家朋友合作的本子就有好几个;别人的本子,请他以导演角度改编的也有好几个。这些本子都经过初稿,二、三、四甚至五稿,一两年耗下去,到头来还是找不到搬上银幕的机会。1990年,他的才华终于得到了影艺圈的认同。他编写的《推手》入选为台湾当年征选的优良剧本。接着,台湾中影公司和他签约,请他执导此片。他把摄制组设置在美国来拍摄,果然获得很大的成功。《推手》在1991年台湾电影金马奖上获得8项提名,并获得了第28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女配角奖、 评审团特别奖。此后,他仍以美国作为他的电影拍摄基地。1993年他编导的《喜宴》获得更大的成功,不但在台湾和在美国都引起轰动,并且在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故事片金熊奖(笔者按:这次还有谢飞导演的《香魂女》并列金熊奖,海峡两岸的影片联袂获奖,一时成为佳话。) 今年,李安执导的,由著名美国演员埃玛·汤普森、休斯·格兰特和艾伦·里克曼联合主演的从英国古典文学名著、简·奥斯汀原著小说改编的《理智与情感》故事片,在第4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影片金熊奖。担任本届评委之一的陈冲对新闻界说,李安作为一个中国人把世界文学名著拍得如此出色是一个很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