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4年起,中影公司在中国电影工业持续不景气的情况下,开始实施每年引进10部以好莱坞影片为主的国外优秀影片的计划。接着,《亡命天涯》、《真实的谎言》、《阿甘正传》、《狮子王》、《生死时速》的放映不啻在中国电影界引爆了一枚枚重磅炸弹,普通观众大快朵颐,影界人士则喜忧参半。其实,这已不仅仅是有关电影的发行放映的一项举措,而成了社会文化中的一件大事。与世界电影史差不多同龄的好莱坞电影,业已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近百年的风雨沧桑,使好莱坞如一株根须虬结的老树之精灵,它有过征服全世界数十亿观众的辉煌荣誉,也有其自身发展中的艰难坎坷,并同时承受着激进批评家们无休止的解构与抨击。但时至今日,好莱坞电影依旧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这无疑是本世纪人类文明史上最奇特的现象之一。事实上,好莱坞电影已不仅是一个电影现象,而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化现象;也不仅是一个艺术问题,更是一个工业运作的问题。并且,它已超出了美国的国界,而成为国际文化界所普遍关注和研讨的课题。对于好莱坞电影而言,不可能通过简单地判定它是否“艺术”而进行褒贬的价值判断,而应深入地研究它的艺术与工业的运作方式,以及它与本世纪美国及人类普遍的价值观念和信仰的互动关系。这里,我愿就有限的知识,对好莱坞电影从四个方面稍加描述。 一、工业模式 好莱坞电影工业的模式滥觞于本世纪初的电影专利公司(托拉斯)。1908年,当时最有势力的爱迪生公司和比沃格拉夫公司为了打击众多的小电影公司和独立制作人,暂时搁置起了它们之间的竞争,联手成立了电影专利公司。这一托拉斯企业的成立,几乎垄断了好莱坞电影工业的每个环节——胶片的生产、影片的制作、放映设备的制造、影片的发行和放映等等。 电影托拉斯的形成,确实为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同时也严重地打击了独立制片人和影院主的利益;无论是电影制作者或影院主,只要从事影片运作,就必须向专利公司交纳执照费。这导致了电影托拉斯与独立制作人和放映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更重要的是,电影托拉斯与观众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观众欣赏水准的提高,产生了需要观赏剧情更为复杂、故事长度更长的影片的需求,而电影托拉斯却坚持从自己的经济政策出发,只提供长度为10分钟的单本影片;二是观众已习惯从影片中辨认自己熟悉和喜爱的演员并产生认同,这是明星体制的萌芽。但电影托拉斯却坚持用无名演员来反明星制的形成,理由是明星工资的逐渐升级将打乱它的经济原则。这样,各种矛盾的累积终于爆发,最典型的例子是Q·W·格里菲斯由于不满电影托拉斯的垄断和限制,愤而离开比沃格拉夫公司,然后他拍出了名垂青史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两部长片,并捧红了丽莲·吉许这一早期电影的伟大明星。 矛盾的结果终于诉诸法律。1918年,美国法院正式判决电影专利公司违反“反垄断法”,至此,电影托拉斯垮台,代之而起的是好莱坞的制片厂体系。 制片厂体系的崛起以威廉姆·福克斯的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和阿道夫·楚克的派拉蒙公司为肇始者。事实上,制片厂体制的核心依然是沿袭电影专利公司的传统,即集制作、发行和放映于一身,并逐步完善了这一体制,如派拉蒙公司实施的影片发行的州权益法、明星制度的确立、对影片首轮放映的垄断等等。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托马斯·哈伯·英斯依照亨利·福特发明批量生产汽车的体系在好莱坞所确立的影片批量生产的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是制片人制度的确立,制片人监督影片从前期准备、拍摄、后期制作的全过程,编导、导演、剪辑师必须向制片人负责。英斯的生产模式成为了将在以后几十年代统治好莱坞电影工业的高度组织化的制片厂体系的原型。 这样,到1925年左右,好莱坞制片厂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成形。然后,借助30年代对有声电影的激烈竞争,托拉斯式的五大公司——派拉蒙、二十世纪福克斯、华纳兄弟公司、米高蒙、雷电华和三家小公司——环球、联艺、哥伦比亚称雄好莱坞的格局便形成了。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二次大战以后。 战后,欧洲电影的复苏加剧了好莱坞电影的竞争,世纪初叶对电影专利公司式的矛盾再度出现和激化。1948年,美国法院再次运用反托拉斯法案,迫使八大公司必须放弃制作、发行和放映中的一环,这样大公司纷纷成为发行公司,这就是有名的“派拉蒙裁决”。 这一裁决的后果是制片厂体制的终结。同时,非美活动委员会和美国电影协会及其制片法典对好莱坞体制的侵害,加上电视业的蓬勃兴起,使50年代的好莱坞走入了低谷时期。许多公司转而经营电视业,同时,独立制片人和经纪人变得活跃起来。经纪人把编剧、导演和演员凑成一个生产一揽子包装,把它提交给一家银行或制片厂。因此,权力的分散、制片厂体制的衰退相反倒给好莱坞提供了一种活力,这种活力恐怕世界60年代新好莱坞电影出现的一个工业基础。 时至90年代,尽管好莱坞的各大电影公司的经营政策不断调整,如90年代的巨片综合症,80年代的保守主义政策,近年来更由于国外资本的涌入,各大公司被相继收买、几易其主,但是不难看出,奠定于上半个世纪的好莱坞工业生产模式本身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因为这一工业模式在与社会大众近百年的互动运作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是符合商业市场的经济法则的。所改变的只是在这一基本工业模式之外,增加了与这一工业模式若即若离的规模不等的独立制片人体制。独立制片人体制并未动摇好莱坞传统的工业模式,只是为这一宏大的交响乐增加了一个有声有色的声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