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电影发行部门老板出面召集一场学术性很强的理论务虚会上,高级研讨了一些什么?连电影究竟是什么还没有搞清,却有“中国电影人妖化”语惊四座;谈锋甚健的理论家和学者在为中国电影牵肠挂肚的时候,不知道被经常挂在嘴边的那些中国电影骄子们在忙乎些什么;相当数量的专家好几年没好好看电影了,中国电影理论和批评“无奈和失语状态”,是否得“跨世纪”…… 在进口大片冲击下惊魂甫定的中国电影界,1995年秋末冬初出现了一件挺耐人寻味的事件:由长江六市电影发行公司作东,在古都金陵举办了一场为期三天,冠以“西方电影与当代中国电影”的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级别很高,与会者除了电影理论评论界的几位专家外,几十位人文学者皆是学贯中西的大学、研究院、文联和出版社的教授、编审等,以及《光明日报》、《文艺报》、新华通讯社、《中国电影周报》和当地新闻媒介的众多文化记者。不容忽视的是,在此同时,因发行体制纷争引发的江苏省电影公司与下属六市公司的笔墨官司方兴未艾;《红樱桃》抢滩南京海报连天接地风头正劲;夏刚携他的那部有很大争议的新片《与往事干杯》刚刚来宁准备首映式;一场名曰“世纪之交的影视艺术”学术报告会已在南京进入尾声;而在近邻上海,第二届国际电影节辉煌落幕仍余音绕梁。红红火火的影坛盛况,仿佛一扫近年来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影,预示着一个复兴时代的到来。 然而,透过三天的这场近乎论战的研讨会,笔者敏感地觉得,在影院门外重新聚集起大批观众的外表下面,中国电影仍在世纪的低谷经受着沉重危机,这种危机也许隐藏在电影这个怪物的各处,但作为电影头脑中枢的电影理论,电影观念,其混乱、无原则性和各执一端的固执,突出显示着中国电影的世纪末情绪。 尽管我们谁也不愿意承认这个痛苦的现实。1995年11月9日下午 郑雪来、邵牧君两位理论权威首先开战:——商业第一?艺术第一? “我和邵牧君经常在一起争论。我们是好朋友,但他的不少观点我不同意。”郑雪来,这位中国电影艺术研究院的教授,享有盛誉的电影评论家,以其平稳、清晰但略显苍老的嗓音拉开了一场波及全场的论辩战序幕。 郑雪来先生是一位资深电影专家,也是一位传奇式人物,他1945年起在美国军队当了两年战地翻译官,在史迪威将军指挥的缅甸战区沐浴战火,所以他对《卡桑布兰卡》、《魂断蓝桥》等二战经典片情有独钟,他的战区经历和娴熟的英语,为他日后翻译、研究西方电影提供了帮助。近年来,郑雪来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颇引人关注的电影评论,其中尤以当年对现代派艺术的批评(现今他对自己幼稚的批评提出批判),为中国电影获国际大奖辩护的言论而为人瞩目。 他的论辩对手,近来竭力倡导“电影是一种商品”的邵牧君先生,一副深色眼镜遮去了大理论家应有的深邃目光,同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院教授,邵牧君先生言辞直接、干脆、掷地有声,与他的同事形成鲜明对比。 郑雪来先生指出,邵牧君近来发表的一些文章,把电影认定为是一门工业,商品属性是第一位的,应该遵循市场规律生产、制作影片,这些言论是错误的。电影首先应该是一门艺术,文化属性居首要位置,列宁曾经说过“电影是大众化艺术”。商业与艺术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但不能要求没有文化的普通观众和有文化的电影制作人欣赏水平一致。他认为电影在中国是一门文化,负有社会责任,不能简单地当作工业化产品。 郑雪来先生承认,由于电视的冲击,录像带、影碟的发行,中央台电影频道的开通,大片的进口,导致中国当代电影步入困境。他主张,不要对进口大片惊慌失措,同时要有选择地进口,要进口真正的艺术片,郑先生对中国电影低谷是商业化不够所致的观点不以为然。他举例说,电影低谷是一个正常现象和必然趋势,欧洲80年代上半期重复过。郑雪来先生用诙谐的语言说,邵牧君先生善于提出一些新观点。他80年代提出电影的娱乐性就给陈昊苏的“电影娱乐人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邵牧君先生在台下冷静地听完郑雪来先生的点名“批评”。轮到他发言,他出人意料地针锋相对:“郑雪来先生讲话中提到我的频率太高了,我不得不‘应战’。”邵牧君先生的讲话节奏很快。他开宗明义:“电影是消费时代的产物,这个结论我不是随便下的。电影不是在沙龙里,由少数人拨弄的东西。今年我写了篇《电影万岁》,发在《世界电影》杂志上,为电影百年而作,我觉得有些新观点,奇怪的是居然一点反响都没有。理论、评论界很寂寞。” 邵牧君洪亮的声音在四壁回响:“这些年人们对电影的看法是电影完了。其实,电影死亡论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好莱坞那么兴旺,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研究好莱坞就成了当务之急:电影在经过百年之后在好莱坞为什么还生机勃勃?” 电影到底是什么?邵牧君一字一顿地发问道,是商品?是艺术?是商业行为?是美学行为? 邵牧君肯定地阐释,电影首先是一门工业,其次才是艺术,是西方在后工业化大消费时代所产生的一门工业化艺术。没有哪一门艺术像电影这样需要这么大的资金投入。格里菲斯(音)拍了几百部电影,但他从来没有称自己创造了一门艺术。当他意识到想创造一门艺术的时候,拍了一部《党同伐异》,恰恰他完了,完全背离了以前路子,结果没人看,债台高筑,一辈子还不清,再没有制片人来找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