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两篇有一定影响、且也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章,都在片面强调电影的商业性。它们是邵牧君先生的《电影万岁》(载《世界电影》1995年第1期),马德波先生的《影运环流》(载《电影艺术》1995 年第2-3期)。两篇文章,一个从理论角度,一个从历史的角度,总结电影的基本规律,不约而同地提出:商业性是电影的根本属性。这既涉及到对电影的最基本的看法,也涉及到对世界电影史及中国电影史发展规律最根本的总结,不能不予以辨析。尤其在这世纪之交,在中国电影面临市场经济冲击的关键时刻,或许还是电影观念蕴藏着新一轮突破的重要关头,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更有必要对二文所涉及的电影史论的基础问题予以反思探讨一番,也许能对中国电影未来的实践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商业性是最根本的? 邵牧君先生“站在百年这个整点上,面对世界电影的现状,重新检讨和厘正自己的电影观念”,得出的结论竟是:“电影首先是一门工业,其次才是一门艺术”,然后解释说:“‘首先’和‘其次’这个次序至关重要,因为电影既然首先是一件工业产品,这就决定了它的商品属性是根本的,是第一性的,搞电影首先是一种商业行为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电影既然其次才是一门艺术,电影需要的艺术就必然要服从商业的需要,即为巨大的文化消费群体的需要”,并推论出:“电影运营的最佳模式应是在商业化的前提下注重其文化价值。” 邵先生在文章中讥讽了那些“拒不承认当代社会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商品化大趋势”的人。我倒是愿意承认这种“大趋势”。因为除了电影之外,文学(如果不打算“藏诸名山、传诸后世”的话,就得印成书籍),音乐(如果不是“口口相传”,在现代就得录成磁带),绘画(如果不象梵高那样自娱自乐的话,就得出售)等等,凡是能成为“产品”的艺术品种(不包括诗歌朗诵,民歌传唱,舞蹈表演等),都有可能成为“商品”。但这一点恰好推翻了邵先生说的电影与其他艺术的根本区别在于“是一种面向大众的娱乐商品”的结论。而对这些“商品”,一定还要强调其“特殊性”。否则,畅销小说、录音磁带、绘画作品以及电影拷贝等,岂不成了时装?甚至时装都不如,成了麻将、台球? 这“特殊性”是什么?就是电影及所有艺术的“内容”,就是其真正的“社会本性”(包括意识形态性),以及邵先生说的“讲好故事和演好戏”的“现实主义”的“艺术性”,等等。顺便说一下,“讲好故事和演好戏”怎能也成为电影商业性的论据?而且这甚至也不是电影的特性,而是传统小说和戏剧的特性。好莱坞电影不过是借助或参考了二者的优势,以吸引观众而已。因此不能援以为电影商业性的论据,甚至也不能援以为电影与其它艺术的区别的论据。 无独有偶,马德波先生在《影运环流》长篇论文中,竟从梳理中国电影90年的发展史中,也得出电影“从‘商业片’开始,又回到‘商业片’来”的结论,证明商品化是电影发展的趋势。 中国电影何尝有这么一个“影运环流”?初期的确是商业性的,但自左翼文艺家1932年进入电影界之后,电影基本上一直是意识形态性的。恰恰可以说,正是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以及前苏联和东欧大多数国家的电影发展史)证明:电影可以游离于市场之外,而且在许多方面还驳倒了邵牧君先生的论据。例如,电影在中国也是一门工业,然而它不仅曾是计划体制内的“工业”,而且还是党领导下的重要的“舆论阵地”;电影在中国从来都是大众消费品,当年的观众人数以亿计,1979年更创下了有史以来最高纪录的293亿人次, 而那时电影根本不是“商品”;电影更是社会性的,在中国它恰恰一直是“讲好故事和演好戏”的传统路子,而这与“商业性”更是毫不相干! 纵观中国90年的历史,社会、政治的干预倒是最主要的,艺术、文化的追求是其次的,而商业、市场的影响则是最微不足道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不涉及评价问题。何况,即使这样,也还是产生出了一大批或政治上有影响、或艺术上有造诣,甚至经济上也有效益的名片佳作。 当然,应当承认,自从1993年初开始的电影体制改革以来,电影真正开始进入市场,但说到底主要只是电影发行业进入市场,而且还不包括那些有“红头文件”的。这因此并不能说明“影运环流”又回到“商业片”来了。马德波先生事实上也承认,即使在此时期,“主旋律”派和“艺术派”仍和“娱乐派”三足鼎立,而且如果不从量而从质上看,前二者无疑要优于后者,怎能说今日处在“商业片”大潮中?即使再改革,“主旋律”派与“艺术派”仍会和“娱乐派”三分天下,只要有政府及有关企业的资助扶持,这一格局恐怕不会变化,而且这恰好是未来中国电影的发展之路。 “娱乐片”说到底也还不能和“商业片”划等号,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娱乐片”说到底是讲其内容和形式轻松活泼,适合大众消闲的趣味,在非商业化、非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社会中也同样存在,如《女理发师》、《魔术师的奇遇》之类。“商业片”就不同了,内容相对说来还是次要的,只要能掏出观众口袋里的钱才是重要的:今日凶杀卖钱,就拍血淋淋的场景;明天色情卖座,就多来点床上镜头;后天政治内幕叫响,就大爆黑幕之秘。此外就是运作方式上的:取财于企业,获利于市场。这才是“商业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