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在九十年的岁月中,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时尚的变化而变化,大致经历了八个阶段,即: (一)原始商业电影(1905——1931) (二)左翼电影(1932——1937) (三)写实电影(1947——1949) (四)宣教电影(1949——1976) (五)社会电影(1980——1981) (六)人生电影(1982——1986) (七)文化电影(1984——1987) (八)现代商业电影(自电影“企业化”迄今) 把这八个阶段排列出来,会发现一种有趣的“环流”(或称“循环”)现象:从“商业片”开始,又回到“商业片”来。 这种“环流”现象并不是我的独特发现,事实上,中国古代论述文学发展规律时,曾经指出过文学艺术发展的环流现象,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认为中国文学在十代中“辞采九变”,它的规律是“质”(重内容,重真实,重思想性)和“文”(重艺术性,追求形式美)两种风气随着时代和社会风气的变化而互相取代,根据“物极必反”的原理“环流无倦”。(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我之所以标出“原始”商业片与“现代”商业片,意在指出这种环流不是机械式地简单循环。中国电影在九十年间经历了时代大变动,它也经历了曲折与坎坷,但在这一个环流周期中,它在对于电影本体的认识与把握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和飞跃。也可以说这种环流是螺旋式的上升。 在纪念中国电影九十周年之际,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个环流的过程,从中找出一些促使电影发生这种或那种变化的基本因素,以期更自觉地发挥或改善这些因素,也许有益于电影未来的发展。 一、原始商业电影(1905——1931) 这是中国电影的初创时期或称“拓荒”时期。拓荒期又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20年代之前,先是只拍舞台记录短片,后来逐渐有了“创作”,即小品式的滑稽戏如《二百五白相城隍庙》、《滑稽大王游华记》之类。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是一个重要时期:电影由杂耍成为艺术。 最早到电影这片园地的拓荒者,是郑正秋、张石川两位老前辈。他们是我国电影两大流派——“载道派”和“娱乐派”的杰出代表。 他们的主张不同,很明显地取决于他们的出身、经历和文化素养。 郑正秋是“书香子弟”,跟中国戏曲渊源较深,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张石川是位洋行买办,跟洋人渊源较深,可以看作西方文化和电影观念在中国电影界的传播者。郑正秋主张,戏剧、电影应当是“社会教育之实验场”,演员应成为“社会教育之良导师”。〔1〕 张石川的观念完全相反,他主张“处处惟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粲”。〔2〕 理论还原到原始形态,道理是十分简明的。 郑、张的关系清楚地说明两种现象: (一)“载道”与“娱乐”之争是尖锐的。郑正秋因与张石川观念不同,因拒绝拍单纯的滑稽片,竟退出电影十年之久。 (二)“娱乐派”归根到底是“商业”派,他们的原则是赚钱,他们并不一般地反对“载道”或艺术,一旦发现“载道”或艺术并不妨碍赚钱,有时可帮他赚更多的钱,他也乐于跟“载道”派联合。同时,“载道派”也不能无视于电影的商业性质,有时也不得不退让,“从诸同志后,得趣剧作尝试之初步。”〔3〕因此,郑、张开始了第二次合作,也是长期的合作。 以上现象说明:两派都有坚实的立足点,彼此又可以沟通、可以结合。以明星公司在二十年代发展的实例来看,有时是“载道派”占上风(如《孤儿救祖记》的成功,带来一阵“伦理片”盛行的局面),有时是“娱乐派”占优势,(如《火烧红莲寺》掀起一阵“武侠片”热潮)。 谁占上风,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决定因素在于所处这个时期社会风气,观众心理和趣味的变化。可以说,这个时期的电影是受市场规律支配的。 在这两大派之间的人数很多,他们不特别强调“载道”,也不特别鼓吹“娱乐”。他们有时拍单纯的娱乐片,有时也拍“伦理片”或“社会片”,他们的选择取决于市场的需要。这种中间立场的人,可以称为“寓教于乐派”。这是多数人可以认同的主张。 二十年代是电影走向兴旺的时代,由《孤儿救祖记》可知,剧情片已经初具规模,能够叙述较为曲折的故事,也注意到对人物性格的粗线条的刻划。并能明确地表达主题。它由杂耍成长为艺术,观众数量日益增加。商人们看到有利可图,便纷纷投资办电影公司;一些知识分子看到可以在这里一试身手、展示才华,也纷纷加入电影的行列。随着成员的增加,又产生了一些电影流派。 最大的流派是“鸳鸯蝴蝶派”,可以称为“言情派”。他们的作品很明确地以市民为对象。努力迎合市民的观赏趣味,所以这派发展较快,据《中国电影发展史》介绍; “从1921到1931年这一时期内,中国各影片公司拍摄了共约六百五十部影片,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由鸳鸯蝴蝶派文人参加制作的,影片的内容也多为鸳鸯蝴蝶派文学的翻版。”〔4〕 此书对鸳鸯蝴蝶派作品极力贬斥,说是“散发着封建意识和买办意识的恶臭,给电影观众和电影事业带来了极大的毒害。”〔5〕 我们的理论批评长时期遵循“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和“政治标准第一”的原则。简单化的批评不是《中国电影发展史》所独有,而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基本和普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