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台湾电影与大陆电影、香港电影相比,起步较晚,1925年才开始有自己的电影创作。70年来,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特定的发展轨迹,摄制出5000多部影片,有过自己的辉煌,也有大师和经典。不过,当前它的处境最为艰难,有志之士为“救亡”已拼搏了将近十年,却仍未见其走出低谷。 一 当1905年中国大陆开始尝试拍摄电影的时候,作为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台湾,正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由于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从1895年起,台湾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1922年,日本的松竹浦田影画株式会社曾派人到台湾摄制过影片《大佛的瞳孔》,其导演、摄影及大部分演员都是日本人。次年,殖民当局官办的《日日新报》社又摄制了故事片《老天无情》,情况也是如此。这两部影片均应看作“日本片”,而不是中国的台湾片。 1921年,台湾的进步知识分子蒋渭水、林献堂等在台北创立“台湾文化协会”,“以谋台湾文化向上为宗旨,即唤起汉民族的自觉,反对日本的民族压迫”〔1〕。此后,文协的部分成员如张秀光、 蔡培火等巡回放映祖国大陆的影片,以期唤起台胞的民族意识,张秀光还曾筹建“三光影片公司”准备拍摄影片,终因财力不足和日本殖民者的刁难而未能如愿。 1925年,台湾青年刘喜阳、李松峰、郑超人、张云鹤等人创立“台湾电影研究会”,拍摄出了台湾的第一部故事片《谁之过》,成为台湾电影发展史的开端。《谁之过》由刘喜阳担任编导,李松峰担任摄影,该片描写一对青年男女(刘喜阳、连云仙饰)坚贞相恋,敢与恶势力抗争并最终取胜的故事,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作为台湾电影创作的拓荒者的刘喜阳系本省台北人。他原在日本人开设的新高银行任职,收入不错。但他喜好艺术,1922年日本松竹蒲田影画株式会社导演田中钦到台湾筹拍《大佛的瞳孔》,登报征求演员,他前往应试而被录取,在影片中饰演一个强抢民女、为非作歹的大官,演得相当成功。然而,当时的台湾社会闭塞保守,演戏拍电影均被看成是三教九流的下贱职业,新高银行的董事长不满刘喜阳演电影,认为他有损银行名誉,竟然将其开除。 刘喜阳被开除后,便全心全意地研究电影的编剧和导演技巧。他发起组织了“台湾电影研究会”,创作了电影剧本《谁之过》,并且自己投资进行拍摄。影片于1925年8月摄制完成,9月在台北市“永乐座”上映。由于是初次试作,又缺乏宣传,所以前来观看的人不多。刘喜阳没有收回投资,不但以后无法继续拍片,而且电影研究会也在无形中解体。但无论如何,这次拍摄活动为台湾的电影创作播下了种子。 从1925年拍摄《谁之过》到1945年日本殖民统治结束的20年间,可以认作是台湾电影的萌芽阶段。这个阶段的台湾电影制作,寥寥无几,只有7部。除《谁之过》之外,还有1929 年百达影片公司的武侠爱情片《血痕》,1932年台湾电影制作所的传记片《义人吴凤》,1935年良玉影片公司的侦探片《怪绅士》,1936年国粹电影社的奴化片《呜呼芝山岩》,1937年台北第一电影制作所的爱情片《望春风》和奴化片《荣誉的军夫》。其中,《望春风》(李临秋、郑德福编剧,安藤太郎、黄梁梦导演)是一部较为成功的影片,该片描述贫家女秋月(陈氏宝珠饰)被迫卖身到台北做艺妓之后,为了心上人黄清德(彭楷栋饰)的前途和幸福,最终卧轨自尽的悲剧故事。影片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日本统治下台湾农村的贫困和妇女命运的悲惨,且情节性极强,是当时几部影片中的上乘之作。 萌芽时期的台湾电影制作之所以如此冷落,主要是因为日本殖民者蓄意摧残台湾的民族文化,对台湾人摄制电影规定了严厉的审查制度,1931年之后甚至禁止使用中国语言(包括台语)拍片,竭力加以限制扼杀。另一方面,当时投身于电影事业的台湾有志之士既无雄厚的资金,又未经过必要的训练,在创作中面临种种困难。这一切,便使得萌芽时期的台湾电影有如寒冬中的嫩芽,随时都有冻死的危险。 二 从1945年10月台湾光复到1963年台湾“中影公司”改变创作路线之前,可算作台湾电影创作发展的第二阶段,即成长时期。 日本投降之后,国民党政府派员到台湾受降。新设立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宣传委员会接管了日方的电影制作机构“台湾映画协会”和“台湾报导写真协会”,将其合并成“台湾电影摄影场”(后改作“台湾电影制片厂”,简称“台制”),摄制了一些新闻纪录片。 1949年6月, 由徐欣夫创办的民营“万象影片公司”开拍了台湾光复后的第一部故事片《阿里山风云》。该片由张彻编剧、导演,李影、吴惊鸿等主演。影片描述清代的台湾蕃地通事吴凤,为使山地人改变“出草”割取汉人头颅祭神的恶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感化对方的侠义行为。该片的幕前幕后工作人员,日后都成为台湾影坛的中坚分子,对台湾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民党政权溃退到台湾, 用一段时间逐步健全了随其搬迁的“农业教育电影制片厂”(简称“农教”)、“中国电影制片厂”(简称“中制”)等制片机构,并于1954年9月,把“农业教育电影制片厂”与经营电影发行放映的“台湾电影 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合并,成立“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影”),成为台湾电影制作的最重要基地。这一年,香港的一些电影公司(如自由影业公司)开始到台湾独立拍片或合作拍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台湾电影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