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不仅是世界电影诞生一百周年,也是中国电影诞生九十周年。 然而,中国的电影工作者们却是在一种近乎悲壮的苦涩而沉重的心境中迎来这个日子的。人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窘迫的现实:中国电影,正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挑战、挫折和挣扎的阵痛。回首95,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道悲壮而美丽的风景! 灿烂风景下的“失语症” 几乎每年的全国电影创作会议,都要把诸如“责任感”、“使命感”、“社会效益”这样一些老生常谈而又常谈常新的话题摆出来议论一番。然而面对节节下滑的票房,出席会议的每一个人都明白,怎样及时地把制片厂职工的工资发出去才是真的。于是,在各厂生产计划的安排调度上,“娱乐片”便自然而然地优先排在前列。负责把关的各省宣传部也常常网开一面,只要没有政治问题,一般的剧本都能顺利地得以备案,有些厂甚至是先开拍后送剧本。为了与那些耗资巨大、制作讲究的进口片相抗衡,“国货”只能以缩短周期和小制作的方法来大幅度压缩成本,以求不要赔得太多。 然而,那些制作粗糙的国产片似乎并没有将观众从电视跟前拽回来,相反,却将越来越多的观众挤出了影院。有人曾对大城市电影院里的观众结构做过调查,发现两种人居多:下班后无处可去的打工仔和仅仅是为了找个地方谈情说爱的年轻情侣,而后者是不是真的在看电影,就只有天知道了。从北京各影院每月提供的统计数字上看,一部国产片,即使是那些相对来说较有观众的娱乐片,首轮上座率只有11%左右,而一部放映过若干轮的进口大片的上座率超过50%。 无论怎样地讨好观众,大部分的国产娱乐片都很难实现理想的票房,于是乎只好进一步压缩成本,于是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当“红番”们大举杀来的时候,国产片不堪一击的情形是可想而知的。 一些走头无路的电影厂又把目光集中到合拍片上。说是合拍,其实是给到大陆拍片的港台片商出劳务,因为国家有规定,凡是到大陆拍摄的境外片商必须与一家国内厂合作。为了能取得到大陆拍片的许可,也为了利用大陆电影厂的廉价劳力,许多港台片商当然乐得“合作”。现在,由于国家对合拍片内容的审查趋紧,加之大陆协拍人员的劳务费大幅度提高,境外片商前来“合作”的日渐减少,等米下锅的电影厂不时面临断炊的危险。 看来,国产娱乐片真的会因喂不饱自己而日渐羸弱,最终有“喂狼”的危险。 国产片:渴望阳光灿烂 1995年对于阵痛中的中国电影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因为发行体制的改革而与各个电影厂“分灶吃饭”的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做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以票房分帐的方式引进去年和本年度最有影响的十部海外影片。 先是《亡命天涯》,然后是《红番区》,接下来是《真实的谎言》、《生死时速》、《阿甘正传》、《狮子王》……这些影片无一不是最叫座的商业巨片,耗资巨大,制作精良,与以往低价进口的三流影片截然不同,给观众一种在录像带上永远无法获得的全新的心理体验和视觉冲击,一下就将久违了电影的观众从那些又臭又长的电视连续剧前召回到影院,一时间票房收入直线上升,上座率甚至达到了100%。 每部片子第一轮演下来,总票房收入都不下几千万。一向门庭冷落的电影院还从来没有如此热闹过:购票的长龙从窗口排到马路上;影片开演半天了,还有痴迷的观众站在寒风中等退票……更令人没想到的是,《红番区》首演时,竟然出现了全体起立热烈鼓掌的空前场面。 中影公司的这一举措大大地震动了电影界,也大大地激怒了电影界。一些电影厂厂长联名向有关部门请愿:不能让“大片”夺走中国电影市场,否则中国电影会有灭顶之灾!厂长们的预言很快得到证实:这期间上映的几部被誉为95年中国电影扛鼎之作的农村片却在影院里倍受冷落,每次散场灯亮,不过是二、三十名观众。一向对国产片有“恨铁不成钢”之感的观众,甚至从中获得了一种“解恨”的快感。 我们应该感谢“狼” 在一片日渐无奈的口诛笔伐下,中影公司倒是显得异常的冷静和宽容,他们除了一如既往地扶持国产片发行放映工作外,还不断地解释,引进大片,并没有挤占国产片的时空。中影公司负责人吴孟辰说:全国目前坚持营业的电影院有15000多家,而放映“大片”的不过300家,只占不到2%的份额,怎么能说挤占了国产片的时空呢?以往, 电影院的上座率最多不过30%,而如今因放映大片而爆满。重要的还不在票房,而在于重新唤起了观众对电影院的好感,这是在振兴电影市场而不是在帮着外国人抢中国人的饭碗。 仿佛95年的上半年的景象不够热闹似的,下半年的电影界又接二连三地爆出新闻,不过这一回却是东风压倒了西风,很让中国电影扬眉吐气了一番。四部投资均超过2000万人民币的国产巨片《红樱桃》《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兰陵王》象一阵突如其来的飓风,一夜间将失去的滩头阵地夺了回来: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最先是从以52万元高价购得《红樱桃》首映权的北京地质礼堂传出的,短短几天,《红》片的票房就超过了《真实的谎言》。随后,从上海、成都等地也传来类似的消息,而同期放映的十部“大片”中的后几部如《阿甘正传》《狮子王》等则因票价的过分昂贵和内容的过于“文化”而遭遇了在中国大陆登陆以来首次门庭冷落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