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10-0053-04 研究技术本科教育的内涵问题,主要是厘清同一层次的不同类型教育人才培养上的差别。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传统上,本科院校根据开设的主体专业不同主要有文、理、工、农、医、法等类型。其中以理科见长的高校和相关专业主要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主要进行科学教育。以工科见长的高校和相关专业主要培养以工程师为代表的理论转化和工程设计型人才,主要进行工程教育和一定的技术教育。高职高专是专门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学校,主要进行技术技能教育。技术本科教育是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一种以技术教育为主的教育类型,而且属于本科层次。要认清技术本科教育的内涵,就要对科学教育、工程教育、技术教育三者进行区分,然后找出技术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区别。 一、技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工程教育的关系 (一)科学与科学教育 科学是人类有意识地认识自然、探索未知世界活动的总称(或是总和),其成果表现为人类认识自然所形成的知识体系。[1]科学要解决的是如何正确合理地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它的成果是一套合乎逻辑的、具有普遍适应性的可以验证的理论和知识体系。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一方面在于让学习者掌握人类传承下来的科学理论和知识体系以及科学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探索创新的意识和思维并能合理运用科学方法从事发现活动的能力。在我国,进行科学教育的本科高校多为科研水平较高的研究型大学,多属于“985”、“211工程”的综合类或理科类大学。 (二)工程与工程教育 “工程”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如此定义:①土木建筑或其他生产、制造部门用比较大而复杂的设备来进行的工作,如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采矿工程、水利工程等。②泛指某项需要投入巨大人力和物力的工作,如菜篮子工程。[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工程是指应用科学知识使自然资源最佳地为人类服务的一种专门技术。[3]工程的主要依据是物理、化学、数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学科,如材料学、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热力学、传递和速率过程及系统分析等。工程问题应有最佳的解决方案,要考虑许多因素,取最可靠和最经济的方法。许多工程问题有深远的社会意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李伯聪在《工程哲学引论》一书中指出:工程是对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完整全部的实践活动和过程的总称。[4]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工程是作为有价值取向的主体(包括国家、组织和人)为了满足其特定需要,以一定经验知识或科学理论为基础,以一定技艺或技术为手段,以一定程序或规则为运作机制的变革显示的构建性的对象化的活动及其成果。[5]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认为“对工程进行定位,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个是从工程、科学和技术‘三元论’角度所界定的工程:科学是以发现为核心的人类活动,是以发现自然规律,讲求真、善、美,追求真理;技术是以发明为核心的人类活动,是发明方法,讲求技巧,追求诀窍;工程是以建造为核心的人类活动,工程师按照社会需要设计造物,构筑与协调运行,讲求价值,追求一定边界条件下的优化。另一个方面是从工程与生产、实践的相互关系中所界定的工程:工程就是包含了设计和制造在内的生产实践活动。第三个方面则可以从前两个方面统一起来的更大的尺度,从‘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经济—社会’的链条中来认识工程和把握工程的定位。工程的实施,一方面为科学技术的实现提供平台,另一方面推动产业、经济的发展,服务于社会。工程的实施,一方面是以科学、技术的知识作为支柱群,经过集成优化成为集成的工程平台,另一方面是以一系列的集成的工作平台为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支柱、支柱群,进而构成社会发展的平台。工程是将相关的知识集成起来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枢纽和集成体”。[6] 由以上对工程的定义和定位可以看出工程具有如下特征:①需要一定的科学原理作为支撑;②工程是有特定目标的,注重过程,注重效益;③工程的核心在于建造;④工程必然要求与环境协调一致;⑤工程的实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寻求最优策略。 工程教育就是培养能在工程设计和工程实践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工程设计型人才。在我国,工程教育主要由工科类院校和部分理科院校承担,培养的人才主要在科研院所或企业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工作。 (三)技术与技术教育 “技术”一词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技艺、手艺、技巧,是手艺人的活动、能力、技能,也意味着一般艺术中的精美艺术品或造型。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哲学家狄德罗在《法国大百科全书》中载有最早的关于技术的定义: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目的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的完整体系。《辞海》把技术界定为: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如电工技术、木工技术、激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育种技术等:②除操作技术外,广义地讲,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7]前苏联《哲学百科全书》中对技术如下定义:技术一词源于希腊文中的技能、技艺和能力,是社会运动的工具和技能的系统。经过一定历史过程而发展着的劳动技能、技巧、经验和知识,是认识和利用自然力及其规律的手段。技术是形成社会生产力的组成部分,成为劳动被实现时的那种社会关系的指数,是构成每个特定社会结构的物质基础。[8]《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技术的定义为:“技术是人类活动的一个专门领域。技术一词出自希腊文‘techne(工艺、技能)’与‘logos(词、讲话)’的组合,指对造型艺术与应用技术的论述。当它在17世纪英语中出现时,仅指各种技艺。到20世纪初,技术的含义才逐渐扩大,它涉及工具、机器及其使用方法和过程。到20世纪后半期,技术被定义为‘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和方法’,人类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中产生了技术,而现代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它与科学的结合。”德国经济学家哥特尔-奥特里连菲尔德(F.Von Gottl-Ottlilienfeld)认为,技术“在主观上是达到目的的正确途径的艺术,在客观上是人类活动的特定领域所用方法和手段的总和”。他将工程师所从事的技术活动定义为狭义的技术,即“物质技术”。他还将技术分为:个体技术——其客体是从属于个人心理的和躯干的实在性的技术,如体育技术;社会技术——其客体是个人之间关系的变革实践,如治安技术;知识技术——其客体是个人之间关系的变革实践,如心算技术;现实技术——以改变包括有机和无机自然在内的直接外部世界为客体的技术,如电力技术。德国当代技术哲学家拉普(F.Rapp)在《技术哲学导论》一书中,对技术定义进行广泛讨论后,将技术定义为:“技术一词指物质技术,它是以遵照工程科学进行的活动和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并认为这一定义是“最接近人们的通常理解,是唯一可行的。”[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