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1)03-0006-05 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已成为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重要工作。广大教师付出了巨大努力,探索建立既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又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多成绩。然而与付出的努力相比,我们取得的进步仍然有限。许多冠以各种“模式”的经验,事实上还不具备“模式”(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现代汉语词典》)的基本特征。这里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职业教育很多重要理论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没有为职教发展提供足够的方法论基础。 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其发展遵循一些其他教育所没有的规律,这对职业教育研究提出了挑战。本文讨论几个具有很强“职教特色”的重要理论研究课题。 一、关于职业研究 职业教育是针对职业活动进行的教育,其重要基础是“职业”。“职业”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我国《职业分类大典》的定义是“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而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事实上,现代社会中职业的涵义要复杂得多。从世界范围来看,职业甚至并不一定是人们工作的主要组织方式。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职业有不同的理解。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职业是一种典型的德国现象。在德国,职业的原始涵义是“受上帝委派,将人的一生固定在某个社会地位上”。宗教领袖马丁·路德(M.Luther)最早开始用职业指代世俗工作,从而使职业从宗教“天职”演变成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石。在我国和以盎格鲁—撒克逊为主流文化的国家(如美国、英国等)中,职业的含义却大不相同,它包含了occupation、vocation、profession、trade、job和career等词的全部或部分意义。对职业的不同认识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结构特征,对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当前,工作世界的发展变化引发了很多讨论。一些社会学家认为职业不适合社会快速发展和工作任务综合化的要求,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在美国,职业教育正被生涯(career)教育和技术教育所取代,美国“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正式更名为“国家生涯与技术教育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有人认为这预示着职业的消亡。甚至有观点认为,职业只是在劳动市场管理和职业教育中人为保留的一个概念。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这种“去职业化”的观点,因为不是所有工作的专业化发展都是向着高级别和学术性方向。相反,强调高质量的“实践性工作”的专业化发展道路,同样也是当今社会、特别是在实体经济领域(如制造业)的一个重要趋势。 迄今为止,我国职业教育是按照“专业”而不是“职业”方式进行的。职业院校专业命名的方式是:(1)事物化名词,如公路与桥梁;(2)职业名词(但数量极少),如会计;(3)生产经营活动,如电气运行与控制;(4)专门技术,如电子与信息技术。《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说明》明确指出:“专业一般应冠以‘××技术’的名称”。2010年公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及新职业目录》第一次增加了各专业的“对应职业(岗位)”。这种表达方式的本身,说明了我们并不关注一个专业是针对“职业”还是针对“岗位”的,也间接说明了我们没有关注“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的区别。这种“专业教育”的可能后果是:职业院校学生对“职业”认识不足,难以建立职业认同感,并造成学习者职业道德发展的障碍。事实上,采用国际通行的迈尔(P.J.Meyer)承诺量表以及布劳(G.J.Blau)等的“生涯承诺测量”和“职业承诺量表”对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大规模能力诊断(large-scale diagnostic)结果表明,与国外对照组相比,我国学生的确无法区分职业认同感与工作道德的差别。 由此看来,开展职业研究,建立“职业”意识,明确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对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要求我们不仅要研究职业和工作的本身,而且还要研究其他与此相关的社会问题,如确定“职业轮廓”(profile,即职业描述)。在这方面,我们还面临着很多方法上的欠缺。 目前,我们进行的职业分析多数是通过对职业的“初级因素”(如任务、岗位、技能、所需知识)进行的分析描述。事实上,这种基于行为主义的职业分析方法已经过时。当今世界,工作任务的综合性不断提高,劳动市场结构灵活多样,岗位功能之外的、带有强烈主观特征的能力备受关注。人们已经不可能简单通过岗位技能分析来描述一个职业,而只能按照职业的“次级因素”进行职业分析,如生涯发展过程和工作环境等,即职业研究从岗位层面转到了职业层面,这不但提高了对职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要求,同时,也更加关注职业的社会功能,如社会平等、通过职业建立社会和个人认同感、促进社会稳定等。 著名学者道斯塔尔(W.Dostal)指出,对现代职业进行描述应从四个方面进行:(1)按照知识和技能的资格组合(传统要求);(2)由工作对象、工作条件和工作要求确定的系列的典型工作任务组合;(3)由资格和任务确定的“自由行动空间”;(4)社会分工和评价的结构性特征。[1]职业研究是对工作世界进行的实证研究,其研究结果不但为制定职教政策提供依据,同时,也为职教课程开发提供基础。职业研究涉及多个社会科学领域。职业教育领域进行的职业研究的重点内容是“工作、工作过程和工作变化”,其研究结果是有关资格要求、职业轮廓、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学习评价的基本数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