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11)01-0009-06 一、问题的提出 中职教育发展是教育事业改革的战略突破口,在农村中职教育免费试点中,中职学校对政府存在较大的资源依附性。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四类学校,属于高中阶段教育。近10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并不乐观,集中体现在教育发展资金不足、生源缺乏、社会和企业认可度低,发展进程缓慢等方面。2001年可被视为其发展的波谷,当年招生人数处于该时期最低水平,此后,中等职业教育规模逐年扩大。从2001年到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从400万扩大到810万,增加了一倍,可中等职业教育预算内经费占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例,却由本世纪初的11%左右下降至目前的5.8%,生均校舍面积、生均图书数量、生均固定资产值明显减少[1]。如此巨大的招生规模和原本紧缺的中职院校的教育财政,使得中职教育举步维艰。在城乡义务教育全面免除学杂费实现以后,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应是教育事业改革的战略突破口。 近年来,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扶持政策,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2009年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也要求,“认真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的相关工作,加大对这项惠民政策的宣传落实力度,鼓励更多的农村青少年接受中等职业教育”[3]。从中,一方面可以看到中央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突破性举措;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中职院校这一组织群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诸如市场、政府这样的外部环境存在着严重的资源依附性,在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的进程中,政府必将是中职学校资源依附的主体。 鉴于上述现象,本文基于评价的研究范式,构建了我国中职免费教育资源依附现象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据公共产品理论剖析了中职教育免费的属性,通过资源依附理论重点剖析中职学校如何与政府部门形成相互依赖关系,并在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系统作为一个重要的科学概念,由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冯·贝塔朗非(Von Bertalanffy)于1937年首次提出。贝塔朗非认为:“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综合体。”[4]一般而言,人们在认识或改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采用综合分析的方式看待事物,从整体的角度依据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进行研究,这类事物即可被看做是一个系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运行过程也可以被看做是一个系统,在这一系统中需要对中职免费教育的资源依附现象进行客观评价。所谓评价,“一般是指按照明确目标测定对象的属性,并把它变成主观效用(满足主体要求的程度)的行为,即明确价值的过程”[5]。评价是一个比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待评价的事物与一定的对象进行比较,从而决定该事物的价值,或者说确定其在事物系统中的地位。因此,任何评价都可按图1所示的范式进行[6]。
图1 评价的一般范式 图1描述了系统评价的一般范式,其中包括系统评价的对象、流程和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X是被评价的对象(系统、方案);其评价流程是首先认识X是怎样的,其次选择比较基准,最后评价X是什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各个环节都会受到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心理、自然、知识等)的影响。 沿用上述评价范式,可以构建评价中职免费教育中资源依附现象的分析范式。在该评价范式中,被评价对象X是中职院校。其判别流程为首先认识X是怎样的,即中职免费教育的属性定位;其次选择比较的基准,基于资源依附理论,可以借鉴Aldrich分析组织对环境依附能力的六个纬度,来考察中职学校与政府之间的互动机制,比较的基准是六个分析纬度,即能力、同质—异质性、稳定性、集中性、一致性和动荡性;最后评价X是什么,即评价中职教育中的资源依附性。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分析流程的各个环节都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由此,本文从属性定位、六个纬度、资源依附性三个方面构建了中职免费教育的资源依附现象一般分析范式,见图2。
图2 中职免费教育的资源依附现象一般分析范式:系统评价 三、中职免费教育中的资源依附现象分析 (一)中职免费教育的属性 公共部门经济学中,萨缪尔森创立了公共产品理论。该理论依据产品或服务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将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统称产品)分为三类,即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纯粹的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这种物品消费的减少。它是政府无偿向居民提供的各种服务,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私人产品是居民或企业通过市场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它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特征。准公共产品(或者混合产品)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特性。 中等职业教育在未达到拥挤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从教育产品属性来说,中等职业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后的高中阶段教育,是一种介于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之间的产品,从严格意义上说,其公共产品的属性更多些。准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公共性”,所以主要由政府提供教育成本,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私人性,中等职业教育也是具有个人收益的,所以消费者应支付一定的费用。这就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成本,若单独由国家负担则会出现中等职业教育的供给不足,若单独由个人负担则会使大量低收入者被排斥在中等职业教育之外。因此,在政府没有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的情况下,中等职业教育是由国家和个人共同分担教育成本。2009年,教育部启动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政策试点,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由此,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分担机制由国家和个人共同分担转变为依靠政府投入的分担机制,它无偿向中学教育后的适龄青年提供教育服务,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此时的中等职业教育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政府既是分担主体又是利益主体,同时也成为了中职学校资源依附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