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1)01-0082-04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职业教育,关乎民生。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日益重视,提出要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2009年1月4日,温家宝在科技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职业教育很重要,应该搞得更好。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1]最近我国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2]如何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笔者认为:应当依据我国职业教育的现实基础,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构建系统、科学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示范化、联盟化、社会化、特色化和立体化进程。 一、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 当今时代,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世界。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理应为世人所共享。职业教育同样如此,中国不仅要学习与运用自身总结和积累的职业教育经验与成果,而且要善于学习世界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及文明成果,洋为中用。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大力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 职业教育国际化就是指在职业教育领域,遵循“立足本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促进本国职业教育与国际职业教育间的联系与沟通,深化本国职业教育与国际职业教育间的交流与合作,将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先进教育思想、人才培养理念、科学管理方式、合理教学模块、优秀人文精神等文明成果与本国的职业教育实际相结合,优化本国职业教育资源,提升本国职业教育质量与水平,以实现本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这一过程是推进国际交往实践活动的过程,是我国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统筹兼顾,全面推进。一是需要确立国际化的职业教育理念,睁大眼睛看世界,科学合理学经验;二是构建适宜、先进的教学模式,将世界职业教育的优秀成果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三是促进教学管理人员的国际交流,提升教学管理的整体素质水平,以适应与满足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四是扩大国际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的合作,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五是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避免职业教育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为此,我们要主动并善于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成果,不断改进与完善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不断推进实验室优化建设。同时,要善于学习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深化职业教育的改革。此外,要善于学习世界各国优秀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文明成果,为我国职业教育注入新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内涵。 二、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示范化 典型示范具有引领性、导向性、感召性等强大功能。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典型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正确引导。因此,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要高度关注示范性功能,要大力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示范化战略,通过这一战略实施,培育一批示范性典型,以典型示范引领我国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基础建设、加强科学管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综合实力。同时,避免盲目发展、无序冒进,以少走弯路,有效降低改革与发展成本,从而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事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发展。为此,我国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建设示范性中职学校1000所和高职院校100所的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建设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教育部和财政部在2006年11月正式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项计划被誉为我国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211工程”,国家将在“十一五”期间安排20亿元重点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并对这些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除了要求这些学校的领导能力领先、综合水平领先、教育教学改革领先、专业建设领先、社会服务领先,具有良好的建设环境外,还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力争做发展的模范,改革的模范,管理的模范,以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深化改革与发展,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从2006~2008年,教育部公布了三批共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名单,示范院校建设全面推进。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三部委发出《关于编制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的通知》,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建设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000所,明确要求这些学校: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大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对路,就业率较高。同时,还要求具备(1)较好的办学基础,骨干专业拥有校内(外)实训场所和设备,具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了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机构;(2)2004年以来毕业生直接就业率达到95%以上,招生人数连续两年持续增加,年非学历培训达5000人次以上:(3)学校已建立家庭贫困学生资助制度,采取多种形式为家庭贫困学生提供资助或减免学费。此外,国家还将县级职教中心纳入了示范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