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物流业发展概况 自20世纪50年代日本从美国引进物流概念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政府对物流的重视程度、企业物流管理体系、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物流发展速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日本战后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到了20世纪60年代,日本在社会经济方面进入起步发展阶段,企业主要采取品种单一的大量生产方式来满足市场,人们的消费意识及消费水平也相对低下。当时日本物流业的特点是少品种、大批量的货物流通。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消费者在消费意识的多样化以及消费观念的个性化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消费开始主导日本经济,企业由注重生产转为注重销售,再由注重销售转向注重消费者,市场上出现了多品种、小批量的物流活动。20世纪80年代,对物流活动的认识由原来单纯的物流管理上升到企业经营战略的高度,开始把物流作为决定企业胜负的重要因素来对待。这一根本性转变是日本物流产业划时代的进步。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经营环境中,在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的同时,努力降低成本,加强物流管理,调整物流体系,追求综合效益,形成了机械化、电子化、自动化、系统化、智能化的现代物流体系。 1991年,泡沫经济破裂,日本出现了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低迷。日本政府倍加重视物流,调整物流政策,加大物流投入,并从物流中找出路,把物流问题置于首要位置。建立环保型、资源再生循环型经济社会成为日本政府新的政策取向与社会发展的主流。 2001年日本在之前《综合物流施政大纲》的基础上,又颁布了《新综合物流施政大纲》,这足以证明日本政府对物流的重视程度。同时,日本企业界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经营理念。长期以来,先是以生产为出发点考虑物流,后来以市场营销为出发点考虑物流,再后来又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物流。而在信息化社会,日本企业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的作用,实现供应链物流管理与整合。[1] 二、日本物流业发展的特点 1.以法律法规为保障 日本政府通过建立并完善与物流相关的各项不同层次的法律和政策,来推动和保障物流的快速与良性发展。与日本物流发展相关的法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2] (1)综合性物流发展法规:全面指导日本物流发展的专门法律。如《物流法》、《物流二法》、《物流效率化法》、《综合物流施政大纲》、《新综合物流施政大纲》等。 (2)物流节点规划与建设类法规:包括物流中心、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物流基地等规划和投资的法规与政策。如《汽车终端战场法》、《流通业务城市街道整备法》、《大规模物流基地的合理配置构想》、《物流据点整体状态的规划设计》、《物流基地的整备目标》等。 (3)陆海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类法规:包括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建设与经营,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海运、空运的有关法律,如《运输法》、《铁路建设法》、《铁路事业法》、《民航法》等。 (4)信息技术与标准化类法规:包括信息技术推广与标准化推广的相关法规。如《日本高度信息网络社会形成基本法》、《E-Japan战略》、《E-Japan重点计划概要》、《信息技术基本法》、《信息公开法》、《电子签名法》等。 (5)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类法规。如《环境污染控制基本法》、《能源保护和促进回收法》、《实用电器再循环法》、《容器包装再生利用法》、《建筑材料再生利用法》、《食品再生利用法》、《汽车再生利用法》。 日本有关物流发展的法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数量多,涉及面广。这一方面是由于物流产业发展涉及多个部门,另一方面是因为日本经济发展快,为促进物流业的快速改革与发展,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必须跟上物流发展战略的需要。二是地方法规与国家法规相互协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体现了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日本政府正是通过相关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来推动和保障物流改革与发展的。 2.以现代物流技术为支撑 现代技术装备是日本物流企业占据制高点的关键所在,主要包括: (1)物流系统的信息化:进出口和港口手续的无纸化、一条龙服务,物流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的推进。 (2)物流系统的标准化:集装箱、托盘的日本工业标准(JIS)国际化整合,全程托盘化运输的推进。 (3)其他技术开发以及商业惯例的改善等。在日本,几乎所有的物流企业都充分利用当今最新的物流技术来开展物流服务业务。比如,日本大型物流企业或从事长途运输的货运车辆都安装了全球定位系统(GPS),不仅便于企业实时掌握车辆所处位置,随时调度就近车辆应付客户的紧急需求,还有利于客户及时了解服务的进展和动态。日本的仓库和配送中心基本上都使用射频识别(RFID)系统对存储物品进行掌控,可在极短的时间内查找到所需的物品,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3.以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平台 全面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使日本物流发展具有坚实的依托和优越的发展条件。日本政府建设和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