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后,国家先后批复了十一个区域发展规划,同时还出台了包括物流产业在内的十一个产业振兴计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推出如此多的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振兴计划,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尽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0年全国两会精神表示,今后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事实上政策调整空间也是很有限,但有迹象显示,我国经济已经走到了大变局的关口[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执行的是非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即东部地区以点状或线状开发为特色的非均衡发展模式。随着区域发展规划的陆续批复,正在开始的新30年,将会以一种新的、动态均衡的网格状方式走出一条各地争雄、百花齐放符合中国实际又具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这是一条新型发展道路,将从地域空间入手,从根本上解放各地的生产要素,缓解各种结构性矛盾,缓和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及收入差距。 《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出台,也准确地反映了这一精神,规划中提出我国将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根据市场需求、产业布局、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区域规划等因素,重点发展九大物流区域,优化物流业的区域布局。按照经济区划和物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物流区域发展。积极推进和加深不同地区之间物流领域的合作,引导物流资源的跨区域整合,逐步形成区域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格局,物流信息化在这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以动态均衡理论和区域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做好区域物流信息化规划,促进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互为依托,互相促进是当前《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成功实施的重要课题。 由于区域物流信息化规划研究涉及多种理论和研究方法,各理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各不相同,自然关注的焦点也就不同。许多学者试图从理论研究或分析主流刊物的研究现状入手,明确区域物流信息化规划的研究领域和理论架构。这些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极大丰富了区域物流信息化规划理论和研究方法。 1 有关物流信息化定义的研究 物流信息化是跨越多学科的一个多面现象,涉及变革、创新、技术与环境的变化以及产业发展等问题,研究学科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行为学等。在“物流信息化”这个共同题目下的研究有着广泛的研究意图和目的,提出的问题、分析的层面、理论观点和方法论也各不相同。 关于物流信息化的定义,各种版本很多。这是关于物流信息化的一个不断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几十年来,信息化和物流管理定义发展的过程。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个: (1)从社会维度来定义。物流信息化是指物流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和管理方法等要素的集成,以实现由物流实务经济转向物流信息经济活动的综合性过程[2]。这个过程引发了人类对物流活动认识的新变化,新的时空观念应运而生。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一种全新理念,是一种关于物流业发展的新生存观、发展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是一种新的物流思想、理念和方法[3]。物流信息化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进程或简单的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而更重要的是,物流信息化是一个社会的进程,即社会发展和演进的过程。 (2)从管理的维度来定义。物流信息化并不仅仅具有生产力(生产技能)发展的内涵,同时物流信息化意味着生产关系(管理流程和组织机构)的变革[4]。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物流管理透明化等,实现企业内外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成化管理[5~6]。这揭示了物流信息化活动不仅是信息技术运用到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也引发了物流管理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的重组、优化。 (3)从技术和经济维度来定义。物流信息化是一个综合性物流管理平台,它将产、供、销各个环节中的信号、数据、消息、情况等通过信息技术,如条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进行系统智能采集和分析处理,并配合决策支持技术,对企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各个流通环节及部门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协调,从而实现企业物流管理和决策的高效率和高质量,进而降低物流成本[7~8]。物流信息化是改变人类物流信息和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的方式,变为一种数字化、智能化的物流生产方式,产生了物流信息化产业[9]。 这些研究视角都有其合理的内核,既有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也有从狭义和广义层面,各研究都抓住物流信息化的核心问题来定义,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定义被大家广泛的认同和使用。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从狭义和广义层面是未来可以考虑的研究方向。 2 区域物流信息化规划理论研究 如前所述,对物流信息化规划理论的研究涉及多领域、多学科,但在具体的研究中各学科的研究焦点却有所不同,有许多学者专注于非均衡理论指导下的物流信息战略规划。 区域物流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规划受区域经济的制约,信息化作为区域物流的增长极,其发展规划也是受制于区域物流规划。这些研究者是受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x)、布代维尔(J.B.Boudeville)、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J.Frishman)、赫希曼(A.O.Hischman)、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Myrdal)等提出的增长极区域经济规划理论的启发,提出区域中心城市物流信息化规划[10~11]。区域物流信息化可以提高分工程度、降低管理成本、减少分摊广告费和非生产性支出的份额,使边际成本降低,从而获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内部的节约。物流经济活动在某一区域内的集聚往往使一些厂商可以不花成本或少花成本获得某些产品和劳务,从而获得整体收益的增加。区域中心城市物流信息化可以此为增长极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从而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产生增长极的诱发效应、极化效应、渗透效应和扩散效应[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