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城市由无序竞争到有序竞争再到区域内城市一体化[1]。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市及区域间的竞争已不仅是单个城市竞争,主要是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区域或城市群的竞争,并成为一种具有全球意义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基本取向。此外,城市与区域间交通网络和通讯网络相互作用是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支配因素[2]。因此,随着交通运输及其设施布局理论与技术方法日益成熟,以物流为主的“空间流”研究逐渐受到关注。现代物流理念在20世纪80年代初引人我国,相关研究在90年代末得到快速发展,其后物流的地理意义日益凸现,其空间内涵受到普遍关注[3]。国内参与物流研究的主要有管理学、地理学、经济学、城市规划等学科。然而,物流的空间流属性和城市群本身作为一种城市空间组织现象,遵循一定的地理过程与规律,因此,经济地理学视角的研究便成为城市群物流研究的主导力量。经济地理学应由重视经济过程的生产和消费转向重视整个经济过程的研究,尤其要重视过去一直在我国被忽视的流通领域研究;积极参与现代物流经济研究,进而对一定地域的空间流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效应需要进行科学观察[4-5]。 我国正处在一个中国特色的城市群大发展时期,虽然其结构、组织形态和发育程度各异,但均存在各城市如何一体化整合与互动的问题。此外,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空间流”自由流动是生产要素能够在城市群内部地域进行优化配置的前提,而物流是“五流”中的牵动因素。研究物流产业与城市群发展的内在关联对于认识城市群物流空间的本质规律,通过强化一体化物流推动城市群生产要素整合具有重大意义。城市群物流研究的价值在于力图追求有普遍意义的科学参数前提下,探索城市群层面人地系统的空间流交互模式,为城市群相关规划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国内现有城市群物流研究成果比较零散,其系统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尚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文章以地理学、交通运输和物流方面的学术期刊为文献来源,希望通过提炼城市群物流研究进展,分析不足,探讨未来研究趋向,从而有助于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1 相关主题研究进展 1.1 城市群物流的空间特征及其区域效应 现代物流是具有空间运营和组织特性的新兴产业,它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最终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实现商品的空间移动过程,可产生巨大的空间价值和时间价值。因此,物流的空间特征及其产生的区域效应成为城市群物流研究的主要内容。 1.1.1 城市群物流空间体系及其网络优化。物流经济联系是建立在区际物流与经济联系耦合关系之上的一种全新系统。王郑丰分析了沿海三大城市群物流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特征[6]。冯凌云等探讨了区域物流网络的空间结构形态及整体功能,认为区域物流城市节点不能囿于传统理论中行政领土的连续性,而应建构在经济中心城市或节点问的轴线上[7]。潘裕娟分析了珠三角地区物流通道格局和地域差异,指出东岸城市物流业发展水平优于西岸,物流发展格局是趋于均衡化并逐渐从竞争走向竞合[8],解决城市群物流存在的分散、低速、低效等“瓶颈”问题需要构建多级物流中心城市配送体系。张世翔的研究主要有三点:(1)以长三角为例,考虑能源消耗、环境影响和运输安全等因素,建立物流中心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量化评估;构建三级物流中心城市层次,提出多级城市物流配送体系规划方案[9]。(2)探讨区域物流网络的演化机理,揭示轴-辐式城市群物流配送系统运行机制;运用轴-辐模型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物流配送体系进行优化设计与规划[10]。(3)设计了城市群物流配送系统运营的综合定价策略指标体系,探讨其中的政府部门与物流服务企业的耦合关系[11]。段伟长探讨了珠三角城市群航空物流系统竞争力提升的发展方向和演化趋势[12]。葛喜俊等通过分析长三角节点城市关联量、节点城市吸引度、网络结构熵等三个指标,从网络结构的点线网三个层次描述城市群物流需求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化规律[13]。 1.1.2 物流园区等节点规划与布局的理论与方法。物流园区的宏观布局问题从本质上说是物流园区载体城市的空间适应能力问题。物流节点的规模、空间布局是否合理,规划建设的层次是否与所在城市相适应,对区域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所在区域综合物流环境的改善及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地理学家参与物流发展实践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承担区域物流发展或空间规划,从综合物流和供应链的高度,解决目前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设施空间配置和科学布局问题。主要观点有:(1)物流量的确定及物流园区布局思路和方法是物流园区布局规划中须考虑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确定珠三角物流节点的合理空间距离为:公路—铁路或公路—水路联运的物流园区间距宜定为40~60 km,仅有公路一种运输方式的间距宜定为30~40 km[14]。(2)区域物流节点布局规划是指在整个区域总体规划的框架下,根据区域内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把握物流市场需求与供给的一般规律,合理地确定区域内物流节点的位置、数量和规模。同时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通过建立评价备选节点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城市圈区域物流空间网络布局和功能定位[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