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运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方法对“对”字句的一个小句式——相对关系“对”字句作了初步的系统研究,探讨了这个句式内部各结构项的特征和句式内部的联系与制约关系,提出了句式系统性及其研究方法的新课题,对句式研究的方法作了一番尝试性的探索。 关键词:相对关系 “对”字句 系统研究 句式研究方法探索 一、引言 (一)“对”字句指的是由“对”字结构充当状语的句子,基本格式为“x对yz”,如: (1)他对我有看法。 (2)这本书对我来说太难懂了。 “对”字句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尤其是在论理性和翻译作品中更是如此,但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却不多,尤其是把它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就更少了,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考虑到句式本身的系统性,我们尝试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对”字句,想借此作一番句式研究方法的探索。我们的研究,参考了能找到的几乎所有的有关研究资料,吸收了一些观点,也引用了一些例句,为了节省篇幅,我们不随文一一注出,这里一并作谢。 (二)“对”字句虽然是一个统一而固定的句式,但它所表现的语义关系却并不一样,有的是叙述对待关系的,如: (3)运用比较的方法, 可以对客观事物进行定性的鉴别和定量的分析。〔《自然辩证法讲义》(初稿)〕 (4)我们对于新生的东西不要责备过甚。(引)有的是判断或评议相对关系的,如: (5)她的每封信对我都是珍贵的。(《春风》85.4) (6)人类研究和利用信息,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重大。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所谓相对关系,就是什么(x)相对于什么(y)而言怎么样的意思,如例(6)就是“她的每封信”相对于“我”而言“都是珍贵的”, 要是换了别人就不一定珍贵了,这种句子往往表达什么在什么的条件下或同什么比较起来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意思。由于这种关系的不同,“对”字句实际上分化成了两个小句式,也就是说“对”字句这个系统本身还包含着两个子系统,一个是叙述对待关系的“对”字句(简称“对待句”),一个是判断或评议相对关系的“对”字句(简称“相对句”)。本文要探讨的就是相对句这个子系统。 (三)相对句尽管只是“对”字句的一个子系统,但它作为一个系统,它的各个结构项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每个结构项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项的变化,甚至导致整个系统的变化。要探讨各结构项的联系和制约,必须首先探讨各项的特征;要探讨各项的特征,又必须时时抓住各项的联系和制约。离开联系和制约就没有什么各项的特征,离开各项的特征也就无从产生什么联系和制约,这就是系统的悖论。 我们把相对句的结构项划分为“x”、“对”、“y”、“z ”四个,如(5)、(6)例的结构划分是: (5)x+对+y+z—→她的每封信+对+我+都是珍贵的 (6)x+对+y+z —→人类研究和利用信息+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重大 本文先探讨各项在联系和制约中的特征,然后探讨它们的联系和制约。本文的论述只限于相对句系统的内部联系。 二、x 项 用传统的术语,相对句的“x”项就是主语。能够出现在“x”项的既可以是体词或体词性短语TP,也可以是谓词或谓词性短语WP,还可以是句子或句子形式S'。 (一)x—→〔1〕TP “x”项由体词或体词性短语充当的情况最为常见,如: (1)元旦对于他没有任何新奇感。(《当代》85.5) (2)眼下,小说里和电影里描述的那些改革者的形象,对于我,都是一种高不可企及的目标。(同上) (3)可是要违反皇后的命令,拒绝投降, 这对于他也是不可想象的。(引)这些充当“x”项的TP既可以是指称有生性事物的, 也可以是指称无生性事物的。 (二)“x”项由谓词或谓词性短语充当的情况如: (4)逃跑对一个军人是极大的耻辱。(引) (5)年轻和漂亮,对于她来说,早已成为历史了。(引)我们说“x”项可以由谓词性短语充当, 这是从言语的生成平面来说的,而不是从言语的分析平面说的。当谓词性短语充当“x”项以后, 在句法格式的制约下,这些谓词性短语的谓词性就有所丧失。这些谓词性短语所表示的内容,在表层结构中往往是被当作一件事情来看待的,具有指称性,可以转换成明显的体词性结构。当它们用代词来指代时,只能用体词性代词,不能用谓词性代词,由此可见“x ”在本质上都是体词性的。 (三)x—→s' “x”项由句子或句子形式s'充当的情况不很常见,但也有一些,如: (6)题目选择得是否恰当对研究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社会学概论》(试讲本)〕 (7)社会上有没有自由争辩的气氛和条件, 对科学文化的发展关系十分重大。〔《自然辩证法讲义》(初稿)〕充当“x”项的s'也具有体词性,这是受句法格式制约的结果。 (四)在语义上,相对句的“x”常是与事〔2〕,也有受事,但一般不能是施事。前举各例除了例③是受事以外,其余都是与事。 在特定的条件下,“x”项在表层结构中可以不出现,如: (8)他的声音圆润浑厚,随和中透着刚毅,对于二十六岁的他,∧〔3〕好象太成熟了点。(《小说选刊》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