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36(2010)07-0110-6.5 一、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的种类、数量、形式和质量的需求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1]在这种形势下,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的现实情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存在很大差异,对不同地区农村采取统一的供给模式显然不可行。为了适应农民对公共产品不断增长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选择的研究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基于农村地区差异的视角,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选择问题进行研究。本文认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选择,应以国家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针政策为导向,以农村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客观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农村不同地区的特色,做出能够满足其发展需要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具体选择。确立适合农村不同地区的供给模式,对于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选择的理论基础 模式是反映一种事物的形象化、具体化的典型。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是指反映不同农村地区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需求结构的有效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典型或范式,它具体包括政府垄断型供给模式、市场主导型供给模式、社会自愿供给模式、多元主体联合供给复合模式这几类。[2]每一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供给主体、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种类、范围、供给方式、运行模式等都是不同的,并且有其各自的优缺点。 政府垄断型供给模式是指政府以公共权力为后盾,以权威手段和计划手段供给公共物品的模式。由于农村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两个基本特征,导致在有些农村公共产品特别是农村纯公共产品的供给领域,往往存在“搭便车”现象,市场、第三部门等供给主体对这类公共产品的供给缺乏足够的动力和利益动机,因此,政府就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对这些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政府垄断型供给模式的优点是对国防等纯公共产品以权威手段进行供给,不计较公共产品供给的短期收益,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持,同时,此种供给方式一般不受供给资金来源的限制,通过征税可筹资。缺点是由于政府处于垄断地位,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风险意识较差,经营效率较低,此外,这种供给模式对政府的财政负担较重。 市场主导型供给模式是指对于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农村公共产品,可以通过市场中的供给主体进行供给的模式。一方面,在政府垄断型供给模式中,由于政府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缺乏竞争,使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较低,这必然导致在此种供给模式下的农村公共产品短缺,此种供给模式供给的公共产品已不能够满足人们对农村公共产品的种类、数量日益增长并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各供给主体的力量逐渐强大,筹资能力明显增强,逐利动机使其愿意参与到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中来。这些都为市场主导型供给模式进入公共产品供给领域创造了条件。市场主导型供给模式的优点是营造了竞争性的供给氛围,提高了供给效率,满足了农民日益增长且多样化的农村公共产品需求,有效弥补了政府垄断性供给模式中的资金不足,且此种供给模式能够有效地了解并满足农民的需求;此种供给模式的缺点是市场的融资能力往往不如政府大,这限制了其供给能力的发挥,它有可能发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不公平现象,不利于社会稳定。 社会自愿供给模式旨在解决社会中存在的许多现实问题,它是指第三部门等社会志愿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在一些准公共产品供给领域发挥其优势对公共产品进行供给的模式。由于政府供给模式、市场供给模式存在“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现象,在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如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时,社会自愿供给模式更加有效。此种供给模式的优点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关注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公益性强;缺点是第三部门等社会志愿组织的力量还不太强大,其融资能力较弱,这必然限制其供给能力。 多元主体联合供给的复合模式是针对政府垄断型供给模式、市场主导型供给模式和社会自愿供给模式存在的供给缺陷,认为应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等供给主体的优势,使他们合作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模式。此种供给模式的优点是能够营造良好的投资和供给环境,供给效率较高,有利于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缺点是对各个供给主体合作供给中的协调比较难,可能会产生不公平供给现象。 综上所述,各种供给模式各具优缺点,它们适合供给的农村公共产品种类、方式、供给运行机制等都很不同。为了促进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农村公共产品多样化需求,需要我们在这几种供给模式中进行选择。 三、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选择的现实基础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和质量也日益提高,这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在这样的变化过程中,我国的宏观环境、农民需求、国家政策等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这些变化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选择提出了现实需求,同时也提供了发展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