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理论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等多种所有制性质的经济组织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保障和力量,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最突出和富有实质意义的成果之一,就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育和成长。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经历了从“资本主义的尾巴”到“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再到需要“毫不动摇”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还增添了“两个平等”、“一个公平”等理念,这是对中小企业论述的突破和创新。至此,不仅完全消除了人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而且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和作用进一步得到重视。 笔者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小”、“灵活、敏感、适应强”和“就业、安定、有保障”这些特点与优势,具体表现在下述五个方面: (1)从产业结构看。中小企业较多集中在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业以及劳动密集型工业和高科技信息产业:中小企业在上述领域内的生存、发展,能挖掘市场潜力、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从地区分布看。中小企业点多、面广、分散,虽不能像大型企业那样,由于内部分工与专业化而产生规模经济,但也可产生在地区上的产业聚集,而产生“地区规模经济”。它们能有效地形成市场竞争力,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如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浙江省,就是通过企业集群化,使企业生产成本、交易成本随着整个地区产业规模的扩大而不断降低,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形成“地区规模经济”。(3)从产业特色看。中小企业能够从事特色产业与经营,满足小批量的多样化需求。当然,中小企业可以向大型化、集中化方向发展,但主要还是在小型化、分散化方向发展、提高。20世纪70年代以后,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在微型电脑、信息系统、半导体部件、电子印刷和新材料等方面,得到了蓬勃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也是主要是由中小企业来完成的。(4)从灵活适应性看。中小企业“船小好掉头”,能灵活适应市场变化,有较强模仿学习能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特”;而且,其组织结构简单,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合一,有利于节约所有者的监督成本,有利于应对市场变化而迅速做出决策;况且,企业整体绩效与职工个人利益联系紧密,更有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正因为如此,中小企业能主动、灵活地进入或退出市场。(5)从就业容量和就业投资弹性看。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最初的生存、发展基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故其就业容量和就业投资弹性均明显高于大企业。据统计,目前中国大、中、小型企业的资金就业率之比为0.48∶0.66∶1,即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单位资金安置劳动人数要高于大企业,甚至高出一倍。可见,中小企业由于点多、面广,就业量大,有利于保障、增加就业与社会稳定。我国是13亿人口大国,在工业化进程中没有出现严重的社会就业问题,社会政治稳定,中小企业作了重要贡献,功不可没。从上述可见,我国中小企业,在客观上就具有广泛的生存、发展空间。 (二)实践证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在市场化过程中得到了蓬勃发展。在独立核算的中小工业企业①中,国有企业的户数、资产总额和工业总产值仅占总数的14.85%、38.5%和22.8%;可见85%的中小企业是非国有企业。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企业971.46万户,其中99%以上为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率超过50%,提供了近70%的进出口贸易额,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额的60%,创造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50%以上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70%以上新增就业人员,70%以上农村转移劳动力,拥有66%的发明专利,74%的技术创新和72%的新产品开发。可见,非公有性质的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对市场变化反应最敏感、开拓市场自主性最强、吸纳就业最多的企业群体。它们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冲击与面临困境 (一)冲击表现 我国的经济扩张和就业增长,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外向型经济的发展。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外贸出口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许多中小企业减产、停产、濒临倒闭关停,长三角和珠三角企业大都采取裁员或放假的方式降低成本以求自保,致使失业工人明显增加,失业率上升。例如,根据广东省经贸委的数据,2008年1月至9月全省企业关闭总数为7148家,包括关闭、停业、歇业和搬迁。其中东莞市以1464家倒闭企业居首,其余依次为中山、珠海、深圳、汕尾和佛山等地。当时东莞劳动力市场至少失去了60万个工作岗位,近百万人被迫离开东莞。 (二)面临困境 1.市场萎缩订单减少,出口明显下滑。外需萎缩导致出口下滑是我国中小企业,也是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困难。出口生产订单锐减,销售量急剧下降,部分产品销售价格下降,加上原材料和劳动成本上升,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巨大压力。自2008年10月份开始,我国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从2008年11月至2009年6月,我国出口连续8个月负增长,时间跨度已与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相当。此后,我国进出口额从2009年3月份开始方才触底反弹,并保持稳步回升的态势。据海关统计,2009年1-11月,我国对外贸易累计进出口总值19640亿美元,仍比2008年同期(下同)下降17.5%。其中出口10709.8亿美元,同比下降18.8%;进口8930.2亿美元,同比下降15.8%。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779.6亿美元,同比减少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