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处于走向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转折时期。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与趋势看,至少应当包括两次大的转型与改革:第一次转型与改革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经济体制改革,其主线是体制转轨,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提高经济总量;第二次转型与改革是从当前到未来的一个时期,其主线是发展方式转型,目标是形成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实现民富国强。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的第二次转型与改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一、我国开始进入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第二次转型与改革 在过去30年的第一次转型与改革中,我国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并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起飞与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但发展方式转型尚未破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型的十字路口,处于一个历史抉择的关节点上。 (一)我国发展阶段的历史性变化与第二次转型与改革的内在需求 1.改革开放30年,我国开始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新阶段。生存型阶段是我国改革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发展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解决基本生存问题,是以解决温饱为主要目标的发展过程。总体来说,改革开放30年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解决广大社会成员的温饱问题。 发展型新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阶段,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阶段。在发展型新阶段,保障并提升人的发展权成为发展的主要任务。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尽管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但全社会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已得到初步解决,发展的目标逐步聚焦于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广大社会成员要求加快经济、社会与政治体制的全面创新,使之与发展型阶段的消费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适应。 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发展阶段也经历了历史性变化,开始由生存型阶段跨入发展型新阶段。根据生存型阶段和发展型新阶段的主要特征,结合判断指标的代表性、指标的可测性以及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因素,把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镇化率等五个指标作为判断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新阶段转型的标准。按照这些指标,我国已开始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新阶段的过渡。这与我国在本世纪初“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的判断相一致。 2.发展型新阶段社会需求结构转型的战略性升级。例如:第一,从生活必需品到耐用消费品的升级。我国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在食物支出比例大幅度降低的同时,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对住房、汽车、电脑、高档电器等消费品的需求更加普遍,大额消费支出持续攀升。第二,从私人产品到公共产品的升级。进入发展型新阶段,从总体看,私人产品的严重短缺已成为历史,而全社会公共产品的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公共产品短缺时代正向我们走来。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新阶段,突出地反映在城乡居民的发展型消费支出比例明显超过生存型消费支出比例。第三,从追求物的发展到追求人的自身发展的升级。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在基本满足物的需求后,追求人的自身发展,开始成为发展的基本主线。其中突出的是与人的自身发展直接相关的发展条件,比如说健康、受教育程度、劳动就业、基本社会保障,等等。 3.人的自身发展成为发展型新阶段的核心目标。我国发展型新阶段的突出矛盾,都与人的自身发展直接相关。而把人的自身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必然要求走向公平与可持续发展。首先,资源环境与人的自身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依赖于大规模的投资和资源环境的消耗,形成了“中高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从发展进程看,中高碳经济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从未来趋势看,中高碳经济又是不可持续的;从人的发展角度看,中高碳经济更大的问题在于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其次,收入分配与人的自身发展。收入分配的问题实质是人们能否享受自己创造的财富的问题。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在两方面制约着人的发展。一是普通居民收入水平过低,难以享受现代化带来的成果。中低收入阶层很难分享到工业化生产带来的成果,例如汽车等;由收入水平差距造成的消费水平差距,使中低收入阶层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也直接制约了中低收入阶层的发展空间。二是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使不同阶层的发展机会受到制约。再次,公共产品与人的自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是提高人的能力、过上丰富多彩生活至关重要的条件。基本公共服务与人类发展的直接关系,表现为基本公共服务的结果是人的可行能力的广泛提高,这是人类发展的核心目标。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成功地从以解决私人产品短缺问题为目标的生存型阶段开始步入以人的自身发展为目标的发展型新阶段。在这个重大变化下,使以经济总量扩张为主要目标的“增长主义”的老路难以为继,不能不改,不得不改。 (二)后危机时代外部需求变化与第二次转型与改革的外部因素 1.后危机时代外部需求的萎缩是中长期的。尽管国际金融危机最恐慌的时期已经过去,经济下滑的趋势也得到控制,但危机对发达国家的冲击远未结束。首先,发达国家“去杠杆化”是一个中长期的趋势。发达国家“去杠杆化”的趋势将影响深远,储蓄率的提高、消费率的下降将使发达国家的需求萎缩很可能成为一个中长期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将告别经济稳定增长、世界贸易流量大幅增加的“黄金时期”。其次,发达国家清理“有毒资产”过程漫长。国际金融危机的诱因是大规模的“有毒资产”。因此,摆脱危机的过程,也就是清理“有毒资产”的过程。2009年3月,美国出台了“有毒资产”回收计划,主要包括两项举措,一是计划扩大美联储的“定期资产抵押证券贷款机制”,支持投资者买入银行的“有毒资产”。二是政府通过援助基金设立一个公共—私有基金,用于支持私人投资者购买“有毒资产”。再次,我国外部市场需求短期内很难恢复到原有水平。2010年我国仍将面临外部需求恶化问题。与上年同期比,虽然2009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外贸下降幅度有收窄,但是收窄趋势并不十分稳定,而且,国际环境还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一些国家的经济虽然开始恢复,但还可能出现反复。外部需求持续减弱这个趋势还是难以转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