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8-6552(2010)04-0066-06 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电影在数量和票房上发展迅猛。仅以2009年为例,国产故事片456部,院线电影票房收入增幅达43%。[1]伴随着电影创作及产业稳步发展的,是评论的格局渐变,其主要表现为:第一、电影评论的阵地转移。网络传播革命的到来,使电影评论的主要载体由纸质媒介转移至网络媒介。在报纸影评专栏逐渐消失、专业影评杂志渐趋式微的同时,各综合门户网站的影评专栏、影视论坛以及博客影评日趋繁荣,方兴未艾。第二、电影评论的品格下降。在当下的消费文化语境内,电影评论的“独立性”逐渐被“市场性”所取代,以“电影评论”为标识的文字一部分沦为摇旗呐喊的影片软性广告,一部分成为献媚于大众娱乐口味的花边轶事。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媒介的兴起,电影评论进入“全民化”时代,缺乏有效“守门人”①的网络影评数量繁多,但质量参差不齐。第三、电影评论功能的扩展。除了媒介作用、信息反馈作用和自我审美、教育、娱乐作用,[2]当下的电影评论还具备着提供最新电影咨询、负载大众情绪宣泄、给予观众观片指导等多种功能。电影评论的功能开始重心下移,与观众的联系由此更加紧密,已经逐渐从以前以精英为主的话语品评转变为具备参与性、互动性和大众性的个人/企业表达,不再只是一种基于艺术层面的作品鉴赏/分析。 毫无疑问,现阶段的电影评论正在经历一场多维度的变革。这种变革在美国与法国呈现出更为严重的危机形态:闻名遐迩的法国《电影手册》杂志在亏损多年之后被转入英国裴多公司(Phaidon Press)旗下,而美国的专业影评人则面临着被解雇的生存困境。2008年9月,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影评杂志《电影评论》(Film Comment)在林肯中心召开了主题为“电影评论的危机”(Film Criticism in Crisis?)的研讨会。对于欧美影评而言,来势汹汹的经济危机、电影批评自身定位与方法的缺失、观众群体的变迁以及互联网的兴起,均是其陷入困顿的重要原因。[3]以此作为参照反观中国,虽然现阶段国内传媒业并未如欧美般遭受经济危机的重创,但印刷媒体的运营策略转变与网络媒体的登堂入室、消费文化的逐渐渗入与电影营销时代的全面到来,仍然使电影评论面临着一次重大变革,如何在变革中进行转化重构,是电影评论跨越当下拐点,进入新一轮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之处。 评论定位:层级性结构体系 重新建构电影评论的首要前提是对其内部结构进行梳理与定位。电影评论是一个具有层级性的体系,属性、功能与受众三大元素相互联系,共同制约着其发展与走向。以此为依据,可将电影评论分为四类:大众性影评;严肃性影评;专业性影评;学术性影评。 大众性影评以观众对影片的自发性评论为主,也包括制作单位出于宣传目的的影片评点、媒体提供的电影咨询等。该类影评在文体、篇幅、专业性及写作态度上并无太高要求,受众面广,数量多,其功能在于服务——为观众选择影片提供参考、为观众实现个人表达以及为制片单位的营销宣传服务。一部影片上映之后,网络上沸沸扬扬的评论大多属于该种类型。 严肃性影评指摒除了个人情绪、商业利益和大众口味的因素,以直面影片文本的严肃态度而进行的作品评论。该类影评大多立足于透过影片而延伸出的对于人生的理解,或者是对某种社会现实的评析与阐发,其作用在于触动观众的相关思考,使电影观看行为更加深入。该类影评主要分布在一些面对普通大众的媒介之中,如报刊杂志、综合性门户网站的电影专栏及论坛。 专业性影评是从专业角度对影片进行的评论,根据受众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别:一是针对小部分具备专业素养的观众的观片指导;二是针对创作者的创作提示。该类影评的撰写者必须具备相当的专业素养,以相关院校专业教师和创作人员为主要群体,其传播阵地主要存在于专业类期刊杂志、书籍、网站之中。 学术性影评聚集于一种自发自足的理论阐释系统,着重于对批评模式的借用与批评理论范式的形成,强调逻辑性、规范性与结构性。该类影评的主要作者与受众均是电影理论研究者,是一种典型的圈内循环。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发起的电影文化批评即属于该类影评范畴。 四类影评依据知识含量以及与普通观众的联系形成金字塔状,处于最下层的是大众性影评,该类影评不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与高深的文化素养,是一种立足于表象的电影评论,距离观众最近。位于大众性影评之上的严肃性影评有着更多思考的重量,但这种思考并不拘限于电影的专业性,而是天马行空的流连于人生、现实甚或宇宙之间;它并不一定出自专业人士或者学者之手,而是可以来自于任何一个愿意对影片进行思考的观众。专业性影评一方面具有严肃性影评所必备的严谨、客观态度,另一方面设置了相当程度的准入壁垒,要求评论者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敏锐的辨析视角,能够给予观片及创作活动更多专业性的指导或提示,在金字塔结构中与严肃性影评处于同一位置。学术性影评则主要在学术圈内部进行传播,其缔造者绝大部分属于“在大学和研究机构从事专门知识生产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界人士”,[4]他们拥有文化权威及文化阐释权,针对电影的评论也含有极为浓郁的学术色彩与思考厚度。该类影评距离普通观众最远,知识精英成分最重,因而处于整个金字塔的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