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不堪的现状 近几年,中国电影产业正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2007年中国电影票房33.27亿,2008年43.41亿,而到2009年,这个数字已经跃升到了62.06亿人民币。也就是说两年的时间内,国内电影的票房几乎翻了一倍,同时,电影产量也一直保持在每年400部以上的惊人水平。 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笔者却看到了电影创作中的一丝隐忧——在一片繁荣的浪潮背后,电影的影像本性在影片表现上的逐渐缺失正渐渐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我们先看一看以下事实: 现象一,2009-2010年度贺岁档几部国产大片中最引人瞩目的《孔子》,无论从题材、主创阵容、宣传规模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但最终落下的口碑却差强人意。且不说主旨内涵挖掘上的偏差,观众的普遍反映就是“不好看”,究其原因就是在电影艺术本体特征上巨大的影像性缺憾——电影的画面完全为叙事服务,几乎不承担其他功效,语言的表达超过了影像的表达,电影语汇对叙事本身的支持也相对匮乏……这一系列的原因使得一部本应震撼人心的大片沦为一部耗资昂贵的单本电视剧。——而这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何平的《麦田》都有类似反响,甚至刚刚上映的《唐山大地震》也被评价为“除了开头几分钟,其他只是一部制作精良的苦情电视剧”,以往观众印象中的大片似乎都失去了视觉光影的魅力,沦为故事的附庸。 现象二,说完大片说说小片。近年大量非专业出身的导演借助其在自身原有领域的影响力,以低成本商业电影导演的身份涌入市场,带来了一大批模棱两可的古怪作品。比如相声演员郭德纲导演的《三笑之才子佳人》,歌手王力宏导演的《恋爱通告》,主持人刘仪伟导演的《火星没事》、80后作家出身的李芳芳导演的《80’后》等等,在全民影像化的背景之下,导演的上位似乎也异常简单——一个聪明的点子,一个能卖钱的身份,一份市场调研报告似乎就已经可以支撑起曾经被称为艺术的电影。可问题是这样的电影最终看上去和相声、偶像剧、小品段子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表演的地方换到了电影院而已。 现象三,越来越多的观众在发出这样一个统一的论调:国产电影不值得在电影院里看,网络下载就好了,要看电影,就要去影院看国外的大片。 于是,笔者不禁心生忧虑:当电影院里一部接一部上映的大片变成电视剧,小片变成相声小品偶像剧的时候,我们的“电影”跑到哪里去了? 电影是视听综合的艺术,电影是时空综合的艺术。电影的最本质特征是运动的画面和与之相配合的声音。在这个结论的基础上,我们引入符号学的概念,可以得出:电影就认知方式而言,是“能指”与“所指”的高度统一! 这正是电影与同样具有叙事功能的艺术——文学所区分开来的最大特征。针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读者需要将“能指”通过语言的符号系统翻译成为所指,文学作品中语言的概念化使得读者对文学背后所描绘的世界的感受要通过自己的经验和认知进行翻译,是间接的感受。而电影中,观众对影片所描绘的世界的感受是直接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的,不需要通过符号系统地翻译,因为来得更为直接,更为有力量,也更为原始,更为暧昧。能指与所指的高度统一——这正是电影的力量所在,正是影像的力量所在! 所以,回到本文最开始的担忧,电影影像性的特征越来越缺失的时候,电影作为艺术的独特力量正在一点一点被阉割。要保证电影艺术和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改进电影创作中忽视影像力量的现象迫在眉睫。 当下电影影像本性缺失的来源 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所呈现出来的缺少对电影本性的关注,影片本身“电影感”、“视听性”缺乏的种种营养不良现象,可这些现象的深藏原因到底在什么地方?笔者觉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文艺创作和电影创作的历史传承 中国的文艺创作、特别是电影创作,一直以来就有着浓厚的影戏传统,电影和中国的戏曲、戏剧,一直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是对传统中国戏剧(戏曲)的舞台记录,之后的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就一直以“影戏”的形态传承。从《庄子试妻》到《孤儿救祖记》,到左翼时期的《大路》、《渔光曲》,都保持着以一个传统的戏剧性故事表达某种教化意义的创作模式。 而我们对比一下同一时期在欧洲电影艺术的发展状况。在西方,自电影诞生之日起,卢米埃尔兄弟就在探索电影的纪录性,而梅里爱则在试验电影影像的表现性,至于表现的戏剧性内容(也就是所谓的故事)他们并不特别关心。到了20年代,欧洲各种前卫艺术流派更是此起彼伏好不热闹,法国印象派和超现实主义,德国表现主义,苏联蒙太奇学派等等,都争相研究和探索影像本身能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审美效果。 回到中国,影像一直更多承担着“故事”载体的作用,甚至发展到后来,变成为戏曲、为舞剧歌剧服务的工具(比如八个样板戏,比如中国特色的戏曲电影)。相比较而言,真正独立的影像探索非常少见。 这样的情况一直到80年代初第五代导演出现后才得以改观。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打破了一直以来影像成为故事附庸的桎梏,也给中国电影带来了全新的生气。但电影在没有商业产业支撑的纯艺术探索,在90年代越走越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