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欲提笔写这篇短文时,坊间正热议北京历史教师袁腾飞的历史教学,其中多有以“历史观”入题者。其实,历史成为热门话题早已不是新鲜事,除了网络,历史出版物屡屡进入“畅销书榜单”,打着“讲坛”之名的“历史评书”也已经热了几年。当然,还有笔者在这里要谈的历史电视剧,更是热播连连。而对历史剧的议论同样汗牛充栋,本文只择取“民族形象”的角度,试做一浅析。 所谓民族形象,可以概括为民族文化价值取向和民族文化心理或民族性格两个方面,前者意指一个民族在向文明迈进中所坚守的价值观念,后者指在历史中所形成的一个民族的内在本性,是民族性的精神方面的根本规定。两者的关系表现为:前者以后者为依归,后者通过前者得以表现。而所谓向文明的迈进,无非就是处理与自然、与社会以及与自身的矛盾,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也在这些矛盾的处理过程中显现出来,其主要矛盾便成为主流的文化流向。 一、历史剧的热播和反思 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热播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到2001年达到了顶峰,在这一年,历史剧占年度生产总量的1/4左右。而相当长一段时间,荧屏在黄金档期播的几乎全是历史剧,甚至出现过30多个频道中有11个频道播放清宫戏的景象。正如有人形象地形容的:“近几年,清朝戏走俏,荧屏上便花翎顶戴、马褂满视野,贝勒、格格、皇阿玛叫声不绝……从先秦的枭雄到清末的奸臣,你方唱罢我登场。”。①从电视文化市场看,2001年底,在四川电视节和北京电视周上,电视节目交易展台上2/3是古装剧。 历史剧的热闹景象的主要原因有社会文化的也有接受心理的。 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大众文化风起云涌之际,记住这一点,对理解历史剧的热播,至关重要。因为,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兴起,作为中国世俗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当代的意识形态,甚至可以说颠覆了20世纪80年代精英文化的主导地位,它以世俗化代替了精英化,以娱乐代替了思考和批判,尤其以文化的共享和民主性代替了文化的独占性,创建了适应各种不同层次和等级的文化消费空间和消费方式,使大多数人可以更自由方便快捷地获得自己喜爱的文化资源。而这,恰是历史剧热播的文化背景,即历史题材电视剧通过“消费历史”,加入到这一合唱之中。 从接受心理来说,历史题材电视剧迎合了中国观众的欣赏趣味。中国观众的电视剧欣赏趣味和接受模式是在与大众与传统艺术的不断“对话”中逐渐形成的,其中包括电影“影戏”观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一整套话语系统。其主要特点就是:内容上,要求电视剧表达现实以及情感、道德诉求;而在叙事方式上,则是情节曲折、人物鲜明、线索清晰、二元价值对陈及消长、结构相对封闭。具体地说就是:一是情节线索比较单纯;二是情节构成比较完整;三是情节组织多按时间顺序;四是情节进展多富于曲折变化;五是情节结局力求圆满。尤其,以大团圆来收场的情节,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艺术之中。 这些,恰恰是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典型特征,诸如:讲述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展示一段曲折多舛的人物命运,编织充满悬念的离奇情节,演绎惩恶扬善的道德主题;再如:煽情的手段,大团圆的结局……这套话语系统历经了宋元话本、戏曲和明清的小说,直至近现代的文明戏、电影等等,已成为人们的审美心理定势,成为具有东方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范式并持续至今,这也就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积淀深厚的民族审美心理交相作用的结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传统的绵延传承,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执着惰性。作为大众文化,电视历史剧首先执行的不是对传统文化批判的职能,恰恰相反,它正是在利用传统这一点上寻找到了独特的大众色彩。在叙述内容上,电视历史剧基本因袭了人们熟习的传统故事,讲述的是古老的善恶对抗故事或者男女情爱故事。这些做事建立在二元对立模式的基础上,善良与邪恶、幸福与苦难、美与丑、悲与欢……相互组合,形成鲜明的比照,从而传达出创作者的价值评判和道德立场。而且,对立元素的二重组合具有一种相对的定向性,即善良战胜邪恶,幸福取代苦难,丑变为美,欢压倒悲……总之,结局是光明美好的。这种格局符合东方民族“脸谱主义”、“团圆主义”的传统审美倾向。当然,这样一元化的二重组合简化了历史的复杂性,消解了它的悲剧意义,剔除了理性色彩,有着严重的局限性,但驭繁从简、对比强烈的浪漫写意手法是契合传统艺术特点的。同时,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热播还与当时学界、传播界等的“国学热”或说是“复古热”遥相呼应。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剧烈的经济和文化转型,转型期不可避免的社会文化和心理问题随之出现,人们在迷惘中,开始将目光投注到中国历史的深处,企望从“曾经泱泱大国”的往昔岁月中寻找到自我的寄托,寻找到民族自尊自信的支点。1995年后席卷思想界和学术界的“国学热”就是一个明证。这样的历史情景和群体精神风貌,催化了电视历史剧的出笼和发展。还不应该忘记的是,本世纪初,也恰是“民族主义”情绪相对高涨时期,以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作为导火索和标志,在民间一度掀起激愤昂扬的民族主义热浪,而对中华以往光辉和峥嵘岁月的怀念,成为这股热潮的心理和文化支撑,也为历史剧的热播推波助澜。 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大量出现,也是电视文化冲突的一种必然结果。“历史”远离了当代中国各种敏感的现实冲突和权力矛盾,具有更丰富的“选择”资源和更自由的叙事空间,因而,各种力量都可以通过对历史的改写来为自己提供一种“当代史”,从而回避当代本身的质疑。无论是国家立场,或是市场立场,以及知识分子立场,几乎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历史题材”作为自己的生存和扩展策略。历史成为获得当代利益的一种策略,各种意识形态力量都借助历史的包装粉墨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