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嚷的都市、熙攘的人群、鳞次栉比的大厦,其间车流如龙、巨幅广告和商业Logo琳琅满目。伴随着强劲的音乐节奏和炫目的画面分割,杜拉拉,一个新时代中国白领丽人闪亮登场……影片《杜拉拉升职记》的开头迅速将观众拉进一个好莱坞都市电影的经典情境。即便此时的杜拉拉还只是一个月薪不到四千的小白领,也丝毫不妨碍她的自信笃定和影片扑面而来的欣欣向荣的时尚气息。 从“职场小说”到“偶像剧” 从题材定位上看,这是一部承袭原著小说的“职场电影”。如此充满时尚元素和鲜明“职场”定位的影片在中国电影中尚属首次,被称为导演的一次“华丽转型”,其夺人眼球也就在意料之中。影片意图通过“杜拉拉”这个典型的当代白领女性的职场生涯,给观众提供一次影像版的白领“生存手册”和“职场指南”,同时营造一个充分好莱坞化的、充满浪漫色彩的爱情神话。这一意图决定了影片的品位和格调。这将是一部为广大中国“小资”观众度身定做的“小资电影”,它将反映出中国新生代“小资”们独特的生活经验和审美趣味,同时也打上导演本人的身份烙印。 “小资”,这是中国社会学中关于阶层划分的一个独特称谓。这个阶层今天更多地被称为“白领”或是“中产阶级”。这个近三十年来在中国刚刚复兴并日益庞大的群体已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学家们的关注。据中国权威社会学家的研究数据表明,在2002年中国中产阶级的人数已达8000万人以上①,更有人大胆预测,至2010年中国的中产阶级将达4亿之多②。尽管有关“中产阶级”的划分依据及标准至今仍存在相当多的争议,但正是这些身份各异的新兴群体为《杜拉拉升职记》小说的百万销量和电影的亿元票房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小说作者和电影导演也同属这一阶层中的一分子。 但影片中的“杜拉拉”形象显然没能获得广大中国“小资”观众的认同。在很多人看来,无论是与原著小说,或是与被称为影片好莱坞样本的《穿普拉达的女王》(2006)相比,电影《杜拉拉升职记》都显得像是一场“苍白的呓语”和“拙劣的模仿秀”。导演所扮演的“杜拉拉”与人们对于“杜拉拉”的想象似乎有着巨大的落差。 除去剧作单薄、表演生硬等诸多问题之外,从改编角度看,最重要的原因是影片置换了小说中原有的核心戏剧冲突,将一个人们普遍关心的“等级冲突”置换为无关痛痒的“情感冲突”,从而将“升职”主题变成了“爱情”主题,“职场戏”变成了“偶像剧”。影片刻意回避了小说中杜拉拉与上司、下属、同事等不同阶层的勾心斗角、步步机心,回避了杜拉拉升职过程中的苦苦打拼、步履艰难,剩下的是白领女郎间的争风吃醋和友爱互助、俊男靓女间的撒娇卖痴和三角恋情。其中大量复制了好莱坞轻喜剧里那些“菜鸟撞上狗屎运”、“绅士偏爱傻姑娘”、“千里寻爱大团圆”之类的桥段,编织了一场积极向上又温情脉脉的职场偶像剧。 《穿普拉达的女王》作为一出职场喜剧,其戏剧核心并不在于爱情冲突而在于出身底层的安迪和自命名流的梅兰达之间的“等级冲突”,人们关注的是一个底层女孩是否真的能顺利进入并适应所谓的“上流社会”。而对于《杜拉拉升职记》,人们原想看到一个中国“小资”如何依靠不懈努力、“自强不息”走向“中产阶级”的奋斗历程,借此汲取经验,获得勇气,最终却只看到了一个“中产阶级”者的“炫富”与“卖弄风情”。 时尚、品位与“中产阶级”美学 这里我想深入探讨的是,大多数人对于影片中“杜拉拉”形象的反感并不仅仅因为导演苍白的叙事能力,更缘于一种存在于中国“中产阶层”内部不同人群之间的经验差异、品位差异以及由此形成的阶层“区隔”。如法国当代社会学家布迪厄所言,“品位”是一种重要的“阶级标志”,用以“区隔”自上而下的不同阶层,而“时尚”则是其表达方式。《穿普拉达的女王》中安迪与梅兰达的“等级冲突”正表现为她们对“时尚”截然不同的情感反应和态度倾向,影片《杜拉拉升职记》则通过大量“广告”植入、浪漫叙事以及由此营造的“时尚”氛围“区隔”了电影、小说和现实中的“杜拉拉”。 在影片开头海伦向杜拉拉传授的一套DB公司内部“阶级划分”理论中,我们看到一个全球500强企业中的员工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层:经理级别以下的叫“小资”,也就是“穷人”,经理级别是“中产阶级”,总监级别是“高产阶级”,而总裁才是真正的“富人”。小说作者在此参照了美国社会学家保罗·福塞尔著名的“等级理论”。福塞尔将美国社会分为了上、中、下三个阶层九个等级,分别为“看不见的顶层”、“上层”、“中上层”、“中产阶级”、“上层贫民”、“中层贫民”、“下层贫民”、“赤贫阶层”和“看不见的底层”。③ 而海伦的这番话里更值得注意的是,“穷人”与“富人”间的区别,除了收入差异之外,更在于他们有着泾渭分明的生活及消费方式:“穷人”要挤公交、喝剩汤、还贷款,“富人”则开跑车、住别墅、异国旅游、登山健身或打高尔夫。穷人和富人都会“在体力上折磨自己”,只不过前者是被迫的,后者却以此为享受。这番话生动地说明了福塞尔“等级理论”的核心要义:即正是“生活品位”、或者说“格调”而不仅仅是“收入”彰显出人们所属的社会阶层。 小说中的杜拉拉对照此等级理论,这个月薪不到四千的小白领只能自认“赤贫”,她全部的奋斗目标就是从“赤贫”、“下层”向“中产阶级”的级级攀登。这一心态在小说中体现为杜拉拉的小心谨慎,卖命工作同时低调做人。无论身居何位,她深谙自己作为一个中国雇员与美国老板和领导之间的天壤之别,她知道自己不可能真的飞上高枝,上演一出好莱坞式“麻雀变凤凰”的喜剧。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小资”和“白领”心态,作为从底层辛苦打拼上来却永远只能停留在社会夹心层的“中产阶层”,面对竞争压力,她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敢懈怠、奋斗不息。这是一群充满了职场经验却无暇顾及“时尚”的人群,直到成为HR经理、成为“中产阶层”后杜拉拉的服饰中才开始出现“NIKE”、“LV”等名牌商标,但也只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其中一条“NIKE”长裤因为是王伟赠送的爱情信物才有了较高的出现频率。这个杜拉拉的“时尚”观念是:做一个中国“小资”,“有姿色不如有体力实惠”。“杜拉拉这本书的精神就是实用,仅有观赏价值是不够的。”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