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和经济繁荣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环境危机。尽管中国电影一直在关注生态问题,但电影研究者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中国电影所表现出来的生态意识。为了回应这个紧迫的问题,同时也为了弥补电影研究上的缺憾,本文提出“中国生态电影”(Chinese ccocinema)概念,作为中国电影研究中一个新的批评范式,旨在检视中国电影如何通过对场所、地方和空间的重新想象来参与探讨生态问题。 关于中国社会的生态问题,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单子:周期性的沙尘天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荒漠化的难以遏制,森林的乱砍乱伐,耕地资源的减少和退化……,而且跟世界的其他地区一样,中国也在经受着气候变暖这一全球性问题,气温的逐年升高导致喜马拉雅山脉和西藏高原上的冰川正在逐步消退,而这里的冰川是黄河和长江的水源……新兴的生态批评涵盖了上述广泛的生态内容。不过,现有的生态批评主要是以文学模式为中心。一本具有影响力的生态批评文集这样说:“生态批评研究文学与物质环境间的关系。”① 此外,生态批评也与生命权力(biopower)或者说生命政治(biopolitics)的研究互有重合,即研究生命的生产与再生产、人类身体与生态系统间的关系,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政体下对人体的控制与管理②。在我看来,生态批评不应被限制在文学领域,而应该包含其他艺术形式。电影批评应该成为生态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简而言之,生态电影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电影。它探讨人类与周围物质环境的关系,包括土地、自然和动物,是从一种生命中心的观点出发来看待世界的电影。而“中国生态电影”研究特别应该放在中国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来进行③。本文涉及的“中国生态电影”范围从20世纪80年代到当下,不过这并不是说之前就不存在生态电影。聚焦这一时段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因为这一时段是中国开启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也因此是生态问题空前呈现的阶段。 “中国生态电影”概念首先表明它是一种批评手段、一种阐释策略,它给观赏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检视中国电影的新视角。其次,生态电影是对一种具有自觉实践意识的中国电影的描述。本文所涉及的大多是个人的、独立的电影制作,这些电影通常在当时的主流文化氛围之外追问当下紧迫的社会环境问题。“中国生态电影”包括故事片也包括纪录片。正如本文所要建立的“中国生态电影”谱系所描述的那样,一种复杂的生态意识在中国新电影兴起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已经生根,因此,生态电影是中国新电影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也是中国新纪录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④。在中国新电影和新纪录片中,现实主义追求是基本诉求,无所不在的摄影机总是在注视着生活中的那些被忽视、被遗忘的方面,而对生态和环境的关注成为这种新电影和新纪录片的重要主题之一。 一、关于自然与人的认识 中国古代的宇宙哲学和伦理学是以“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观念为核心的。这一传统,即使在战争和王朝更迭时期,也常常会赋予推翻现有秩序之行为以某种合理性。 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期,人们激进地割裂社会与自然之间和谐融洽的传统信念,更多地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与争斗。生产实践更被改写为“与天斗、与地斗”的革命行为,并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实行,也被看作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国家建设的有效手段。毛泽东提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思想——即相信人的意志具有巨大能力,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外在的物质环境。人在自然面前持一种人类中心主义态度。这种斗争哲学意味着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并要最终以“人定胜天”的信念和人要做世间主人的面貌而展现。发挥主观能动性所激发出来的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的豪情壮志,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等口号的鼓舞下,一时间,导致了荒地被开垦为农田,山坡被改造为梯田,森林草原变成耕地,自然湖泊变作鱼塘……,这一切不能不使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出现失衡。 “文革”结束后,国家宣布结束阶级斗争,开始走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这场旨在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运动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单纯追求高经济增长率的思维导致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环境的进一步破坏。初级工业化使得中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使中国的生态问题日益严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改革开放以一种深刻的去政治化和经济发展为标志,淡化了意识形态问题,“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名言在某种程度上去除了当年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影响,但也就是在这一发展的硬指标的背后,自然和生态成为一种发展的代价。 在21世纪初,中国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这无疑是对几十年来社会和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一种有益的矫正。正如大卫·哈维所指出的,邓小平的中国构成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新自由主义”的独特版本⑤,没有制衡的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增长的有效动力,但也是生态恶化的帮凶。面对突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不平等、生态破坏等问题,国家召唤一种“和谐”,这既是指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也是指社会内部的和谐。“绿色GDP”观念的提出就是对昔日整个社会不计后果的单方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矫正和弥补。 二、中国新生态电影 在中国新电影语境中,很明显,重新思考中国现代性与一种对生态的自觉意识密切相关。中国迟来的现代性常常被表述为一种“水之病”(water pathology)。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多的,比如作为第五代电影奠基之作的《黄土地》(1984),应该被看作是中国新生态电影的经典例证。贫瘠的土地、缺水、干枯的土壤是生态系统危机的表现,也是生命枯竭的象征。黄土地作为中国的隐喻,急需水和重生复兴的新能量。这部电影也是对革命的主观能动性能否改变混沌自然和蒙昧大众的痛苦思考。电影讲述的是一位八路军战士来到陕北黄河岸边的落后村庄,他的任务是搜集民歌并把它们改写成能提升农民自觉意识的革命歌曲。然而,这个启蒙故事留给观众的,即使不是直白的悲剧,也是一个模糊的结局。翠巧——作为被启蒙了的少数之一,试图渡过黄河去参加革命,却最终被河水吞没。影片结尾表现一场严重的干旱,但是农民依旧顽固地相信“海龙王”能够解救干涸的土地。八路军战士能否最终成功唤醒群众改造自然仍是不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