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进入数字时代即第三次技术革命以后,电影艺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从无到有、从虚到实的“视觉革命”,当代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电影的制作方式与“巴赞式”纪实美学的传统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随着数字电影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好菜坞实践并发展出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星球大战》开始了计算机技术在影片制作中的初期介入;《终结者》实现了传统特技手段与计算机手段的完美结合;《玩具总动员》是电影史上第一部完全由数字三维虚拟技术制作完成的动画长篇电影。
影片《最终幻想》的制作是对于仿真系统的贴图、毛发、流体等虚拟技术的一次全面升级与视觉挑战,它是首次通过虚拟技术尽最大可能复制和再现客观世界,对人类的视觉真实与物质再现提出了极限的挑战,甚至引起了好莱坞演员行业的极大恐慌。2005年美国电影《罪恶都市》第一次实现了演员在全虚拟环境中的表演,整个摄制组不需要走出摄影棚,就能完成整个影片的拍摄。 2008年《300勇士》更是进一步将这种影片制作方式与表演观念进一步发展。
从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中可以看出,表演艺术的创作观念是逐层递进、日益创新的。数字时代的表演艺术,影视表演不仅仅通过演员(物质客体)的行为动作与精神状态来表现虚拟时空环境中的角色,更进一步发展成为虚拟角色与多种来源的视频素材(包括虚拟环境与数字拍摄)通过数字合成技术,完美地呈现数字影像艺术诉求的表演艺术形式。 一、数字虚拟角色的表演形式及方法 数字虚拟角色是指影片中的演员的物质载体不是真实世界的人类,而是通过计算机技术虚拟出来参与影片拍摄并担任片中的角色。虚拟角色的造型、表情、动作等都是通过电脑程序来建立并组织出完整的外在形象。虚拟角色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担任的功能与范畴也比传统角色大大拓宽,不仅可以表现极度真实感的人类,更适合于表现动物、幽灵鬼怪等角色,与传统手段所塑造的角色相比,具有历史性的突破。虚拟角色依据在影片中的不同表现职能以及技术应用可以分为动作虚拟角色(Motion Capture Act)与感情虚拟角色(Performance Capture Act)两类。 (一)动作虚拟角色的表演形式及方法 动作虚拟角色是通过运动捕捉技术(Motion Capture)将角色的外部动作依据剧本的要求,通过真实演员的动作表演,实现影片中虚拟角色的动作与场景内的人物调度。真实演员的动作通过多台高感度红外摄像机捕捉其运动路径,然后将数据传递给通过三维技术建立的数字虚拟角色。这样虚拟角色的动作频率,运动方式直接与真实演员的动作保持一致。
虚拟角色借助于真实的动作演员产生了电影场面的调度、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所以真实的动作演员是数字虚拟角色表演的外在形式。另外参与表演的真实演员一定要熟悉剧本,与导演紧密沟通,才能实现数字角色表演的合理化与准确性。比如,在电影《绿巨人》中,导演李安为了实现绿巨人在现代都市的丧心病狂,除了在现场监督演员的表演外,他还亲自参与后期的演出,不仅穿上运动感光服,还要在一个缩小比例的坦克车上蹦下跳,以便获取角色的运动状态,赋予虚拟角色此刻激烈对抗的攻击心理。
为了使演员能够尽可能的体验真实的戏剧气氛,使虚拟角色表演能更加完美的融入影片,技术研发人员也在不断地升级运动捕捉技术,在早期运动捕捉往往要到影片后期阶段才展开,依据剧本要求和拍摄现场的参考画面来再次安排表演动作,获取运动的数据。这种方法的弊端是制作周期长、拍摄现场气氛僵化、重复的制作工序、动作表演和要求的戏剧动作难以获得一致,等等。《加勒比海盗2》在应用捕捉技术上终于有了巨大的突破,后期工作人员在现场演出的演员身上穿上了更为简洁的跟踪服装。它不需要红外摄像机,就可以获得运动数据,直接将现场演出的运动化为虚拟角色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