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从什么意义上来看,影视声音都是和媒介密不可分的,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电影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传播语言。它能够让人们最直观地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在传播影像与声音的同时,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感受。既然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完电影之后,获得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无论是新的知识,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奇思幻想,都能让人有所收获。它是一种不一样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传播各种信息的媒介。影视声音也必然与产生它的媒介不可分割。从媒介即讯息意义上而言,影视声音也必然具有与生俱来的媒介技术特征。人类就是通过声音来了解自己,表现自己,描绘自己。基于这一特性,一种直观的、色调的、具有感官冲击力的听觉狂欢便在影视作品中扎根。就影视声音艺术的形态呈现而言,就像是由色块和自由的边缘线所组合起来的艺术形式。在影视声音艺术中,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的,随着屏幕的闪烁而急速地闪动。因此,只有简单的印象化的声音艺术才能让人们更好地、更快速地接纳和记忆。细节是不需要的,也是不存在的。剩余的只是对声音的一种勾画。而这一切的目的也是为了让人们能在瞬间辨识并接受到这个声音,并且留下印象。叔本华曾说:“昔日的存在现在曾不复存在,在下一次的一刹那间,则必然成为曾经的存在。”这段话在那个时代绝对是经典的,然而在现在看来却有点站不住脚,为什么?那时候人们思想的来源诉诸于文字的传播,只能是理性的思索与探究,而影视艺术诞生后,则让人们能够在理性思索的基础上结合着感性认知来清晰地审视过去,并展望未来,从而将过去的存在永远刻在拷贝上,播放在银幕上,让后人了解前辈的生存状态。影视声音的数字化,正是运用数字技术富有创造力的七十二变来完成并实现其真实性,无论是再现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还是充满想象力的未来世界,都将一个更为接近现实的物质世界呈现给受众,使受众完全沉浸在银幕世界的叙事空间中,感受着数字化电影的真实感和超真实性。 一、关于数字电影声音媒介的形态演变 上世纪最后20年是人类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跃迁的年代,尤其是90年代,数字化生存一眨眼的工夫成为了现实。电影快速地完成了影像的数字生成革命,从理论上说,电影影像的产生已经可以不通过对现实的拍摄来实现,而是由数字来实现了。用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的话来说,这种虚拟技术生成的电影影像可以做到“甚至比真实事物还要真实”。① 电影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以当时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依托,特别是电影进入到现代、后现代以来,它的思维和制作方式,更显示出它与科学技术的紧密联系与互动,可以说电影更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一种产物。诗歌、音乐、美术、建筑、戏剧、舞蹈等艺术很早就诞生了,它们源远流长都有着古老的历史,而被称为“机械文艺女神”的电影则离不开技术的发展,它只有在化学、机械、玻璃、电力等工业的生产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它是披挂着现代科技成果的武装降临人间的,因而电影又被称为文艺女神和科技王子的宠儿。②电影如此生动的表现力使人们疯狂,因为现在的情况对于主体来说,意味着只有想象不到,没有实现不了。艺术家(主体)多年以前脑海中的幻想被现代的人们快速地转变成为真切的画面,普罗泰格拉提出:“人为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艺术家作为艺术的主体,在创作主体艺术即作品的时候,要重点地利用各种手段将这些视与听的效果进行编排。当然可以像流水账似的一一而过,亦可以无论繁简,顺序而上,但这种无序无重无轻的列表似的展现显然不会满足震撼受众的要求。另外,语言的展现并非一定是循序无断的排列,蒙太奇手法作为一种离散的、分割的、跳跃的展现方法,往往能使人突然地感受到作品的内涵,在一时间领悟到思想的精髓,更注重视听语言效果的间断,但不是突兀孤立的个体,在某种联系之中显得一点点出忽意料,但在情理之中。但是蒙太奇的手法仅是一种,影视作品中视听语言的展现总有其独特之处,其展现方法也更是浩然炯海。③在他看来,自然界中一切事物存在的合理性都是主体的思维体现。马克思说:“人双重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中。”④今天,影视技术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门学科,导演、摄影、录音这样的名词代表着创造梦想。与过去的电影相比,我们正越走越快。人们的期望变得越来越高,我们信奉的也不再是影像本体的论断,因为整个世界宣誓着数字化电影时代的到来。数字化的脚步如此强势,似乎你跟不上它的步伐就会被它的强大击毁,这对某些人来说是一种悲哀。数字化时代电影与传统电影的本质区别在于,它给我们看的,可以不是被涂抹在带状透明醋酸片基上的溴化银粉末通过光学透镜与机械运动所记录的现实物质世界中的光影变化,而是运用计算机通过数字组合而成的视觉魔幻。它可以使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出现的或我们想象出来的事物变成我们视觉经验毫无二致的视觉感受;也可以使我们在生活中熟视的物质世界变得面目全非。人是技术的主体,技术作为人的创造物,它的本质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⑤不光是电影画面,声音的发展似乎还要走在电影革命的前沿,每一次声音技术的革命都将带来视觉影像的又一次技术创新。永无止境的追求与创造是技术的本性,技术理性的这一意蕴是人的超越性的一种外在表现,它引导人们不断地克服人的自然惰性和对现存事物的默认,为人们不断走向新的目标和理想提供了可能性。⑥不容置疑的事实是:电影消费者需要的不单只是视觉的盛宴,对于电影的声音人们也从未停止要求。技术的发展使电影声音的质量由粗糙发展到今天细腻、动态范围大、频响宽、信噪比高、表现力强大的数字立体声,它所体现的方位感、临场感更是达到了完美的境地,挖掘了电影声音的功能和潜在的表现力。“……脱离了它的人的背景,技术就不可能得到完整意义上的理解。人类社会并不是一个装着文化上中性的人造物的包裹。那些涉及、接收和维持技术的人的价值与世界观、聪明与愚蠢、倾向与既得利益必将体现在技术的身上。”⑦首先,以数字技术的应用为例,由于噪音极低,观众在影院里听到了过去不曾听到的声音,如:一勺糖倒入一杯咖啡中、一只蚂蚁在沙地上爬、一滴水落在地板上……数字声做到了,它能够真实地还原声音的质感,放大声音的魅力,使语言更加真实清晰、音乐更加丰满宽厚、音响更加细腻丰富。数字声获得承认,并以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电影人关注。马克思曾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⑧将电影声音分类为语言、音乐和音响三种已经获得了学界的认同,并以这三种分类逐渐形成了精细的分工。这是电影声音产业化趋势的必然,同期的录音,配以更加精致的数字处理,精确的技术指标,达到使人叹服的完美。声音创作的分工是一个战场即将开辟的符号,输在任何一个环节都是致命的。声音上的完美意味着多方的受益,电影艺术是最大的受益方。 谈到电影艺术,何为成功的电影艺术?主体借由一定的手段达到主体心目当中的故事的完美,他便是成功的;主体通过他的电影阐释他内心的人文观点、哲学主题而得到了观众的共鸣,他也是成功的;从这一层讲,电影人的成功也就是电影艺术的一场胜利,一次次的胜利,使电影艺术变成一位巨人,得以和其他历史悠久的艺术比肩,甚至成为优秀的代表。电影作品与其他艺术作品一样,分成多种的风格类型,表现主义或者现实主义,或者后现代主义。画面和声音两个系统风格的统一是起码要求之一,这与电影发明初期默片时代声音的地位形成了一个对比。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感情的生物,也用自己那“伟大”的力量去改变着世界,山崩地裂,海枯石烂,这万物变迁,让人们觉得主体永远也扭转不了自然,因为视与听所给人的冲击太强大,太震撼了,因为人极富感情,所以“攻击”人的感情也就是“攻击”人的最“致命弱点”,艺术家正是捉住了这类并用针去刺身体,当刺到穴位的时候会更痛,当一种视听真正触及到主体的感情时,主体会更加感慨、更加伤痛、更加鼓舞或者更加奋进。 二、关于数字电影声音媒介的意义呈现 真正的艺术是能够使客体细细地体会与品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如同刘禹锡所言“境生于象外”,⑨电影艺术更是如此,它具有艺术的不确定性、含蓄性和多义性等普遍特征。克拉考尔也曾说“银幕形象倾向于反映出自然物象中含义模糊的本性……保留未经加工的物质形象的多种含义,或者如路西安·赛佛所谓的‘现实的无名状态’,否则它就算不得真正名副其实的电影镜头。”⑩只有这样电影艺术作品才能够超越具体的现实世界,而深刻地去体现宇宙万物、人生内涵与真谛。电影艺术依托于强大的视听体验,以其影像的直观性和表意的含蓄性与多义性,引起受众更高形式的理性批判与审美认知。正如爱森斯坦所言:“我们深为一种存在于思想、纯哲学思维和情绪、激情之间的可怕的二重性所困惑。笔者觉得惟有电影才能实现这种伟大的综合。”(11)显然,电影语言是一种具有更丰富内涵和内容的语言,它传递的是内心中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人们赏心悦目的同时,感受到艺术家所表达的精神。电影作为一种特别的语言,通过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来让人们感受到更丰富的信息,能安定心神,陶冶情操,更容易触动受众内心世界,是艺术家和受众的一种心与心的交流。电影通过镜头和声音来表达,是一种传达精神的手段,其内容多来于实践。电影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利用了人们先天所有的逻辑思维和想象等能力,传达了想要表达的内容。欣赏这种语言需要用心去认真体会。它只不过是一种幻觉,是主体让客体生动起来,它包括了各种语言的表达形式,像一些肢体语言、服装道具语言、色彩等表达出来的信息都是电影语言。影视的传播采用何种视听语言模式,它遵循什么范围,完全由它所需要达到何种效果所取决,可以是磅礴大气,可以曲径通幽,可以余音绕梁,甚至空白,这些法则有着自身的叙事逻辑,它是一种高度规范化的话语系统,它综合运用了各种传播媒介,采用了特殊表现手法,才构成了视听传播工具付诸诉求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