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年来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的勃兴 2006年,国产影片《疯狂的石头》以300万的投入创造了2350万的票房奇迹,成为业界的一个传奇。2007年,低成本的古装喜剧《天下第二》赢得了800万左右的票房,加上其他方式的销售,做到了略有盈余。①在2007年的国产喜剧贺岁片中,《爱情呼叫转移》和《大电影之数百亿》的影院观众观看率都超过了50%,进入了贺岁档影片的观看率前10名。②2008年,低成本古装喜剧《十全九美》,最终取得了5300万的惊人票房。③而2009年年初,宁浩的喜剧《疯狂的赛车》更是以1200万的小成本,赚了过1个亿的票房。 (一)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的界定与溯源 业内把2006年以来的这类喜剧统称为“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不过何谓“小成本”?“这是一个目前在任何辞典、媒体手册或电影教科书上都没有的定义和标准的分界,大家都只是相互延用,心照不宣。按照投资额划分……在1000万以下的,基本可以归入‘小(低)成本影片’。”④很多学者也都是根据电影产业内部约定俗成的标准来对之进行划分。比如郑洞天也指出:“按现在中国的行市……小成本电影就是1000万元以下的。”⑤ 如果按照以上标准来划分,我们可以说近年来的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和大众关注度,并且其创作数量也在急剧增加。2009年,更多的国产喜剧电影不断出现在全国各大院线,如《夜店》、《火星没事》、《熊猫大侠》、《大有前途》、《皇家刺青》、《隋朝来客》、《倔强的萝卜》等,虽然票房和口碑各有成败,但就数量和影响而言,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无疑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中的重要力量。 当下的小成本喜剧电影如此繁盛,部分原因在于中国电影观众对喜剧的喜爱,已经形成了一种长期的观影偏好。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在所有类型的电影中,喜剧一直是国产电影类型中最受观众欢迎的。⑥ 观众对喜剧电影的偏爱传统最早可以溯源到冯小刚的贺岁喜剧电影上。可以说,当代国产商业电影的发端和品牌就是“冯氏喜剧”。1997年冯小刚执导的《甲方乙方》是中国大陆第一部被冠以“贺岁片”名头的喜剧电影,影片在圣诞节和新年的档期推出,并在票房和口碑上创造了国产电影的奇迹。在此之后,他的喜剧成为主流商业电影中最重要的支撑。冯氏喜剧的特点在于角色言语的戏仿和小品式的喜剧情境展现,喜剧的效果融合在情节推动之中。他的喜剧通过对转型社会中小人物命运的关注,来调侃某些社会弊病,藏着讽刺的同时也想象性地缓解了文化中突。 小成本喜剧电影既是冯氏喜剧某些特征的延续,是在其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但又与冯氏喜剧有着非常多的不同。小成本喜剧更强调喜剧的消解性特征,不仅在语言上,甚至在情节设置、叙事逻辑、人物塑造、文化内涵上都彻底解构。它主要以恶搞、戏仿、拼贴、狂欢化、无厘头等为主要手段来制造喜剧效果,喜剧噱头往往可以独立于情节之外展示,整体风格偏重于颠覆常规、玩世不恭、价值虚无。这种喜剧因为大多是以直接满足快感消费为导向的文化产品,搞笑技巧模式化,投资成本低廉,易于盈利。 (二)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的分类和特征 不过如果严格区分,近年来的小成本喜剧其实还是走了两条不同的路线。2006年,《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一时间风头无量。影片是黑帮片和黑色喜剧的结合,这种模式早在英国导演盖·里奇的电影《两杆大烟枪》和《偷、抢、拐、骗》中就已经屡试不爽。电影中的角色都是一群愚蠢又可笑的黑帮人物和街头混混,观众很喜欢看到这些人在电影中来一次命运的颠覆,尤其是由于他们的愚蠢而受到惩罚,同时喜剧的形式又最能娱乐观众。也有人诟病《疯狂的石头》过于模仿盖·里奇的风格,即注重快节奏、交错叙事、多时空蒙太奇、视听语言创新以及情节的严谨等。其实正是这种鲜明的创作套路结合中国本土的戏仿、拼贴、恶搞的各种噱头,才使《疯狂的石头》成为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的一面“旗帜”。之后的小成本喜剧电影如《鸡犬不宁》、《疯狂的赛车》、《夜店》、《倔强萝卜》等都保留了《疯狂的石头》的部分风格。 而另一类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则是由《天下第二》、《十全九美》等古装喜剧定下的调子。它们大量恶搞和戏仿现代社会的某些现象、网络流行语、文化工业中的经典桥段等,情节设置也更加肆意地狂欢化、无厘头。电影中的叙事性和审美快感退居其次,而识别和期待一个又一个戏仿,一次又一次在“恶搞”中狂欢,成为观影快感的重要来源。电影大量地呈现出其他电子媒介的特征,它们更像是电视剧、小品、广告、电脑游戏的综合体,影片更直接、更露骨地传递了搞笑的意图。近年的小成本喜剧《熊猫大侠》、《皇家刺青》、《隋朝来客》等都是这种风格的延续。如果说在《疯狂的石头》中,对峙的几伙人之间还存在为了保卫财产而进行斗争的真、善的代表,影片还有一些对小人物的温情和思考,那么《天下第二》、《十全九美》等喜剧则把时空是设定在古代,只为增加笑料的筹码和荒诞的张力,电影不想解决任何文化矛盾。它们消解一切,只为了追求纯粹的喜剧噱头,整个文本充满了虚无主义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