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9日,在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支持下,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电影《阿凡达》启示与思考座谈会”在广电国际酒店举行。座谈会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康健民主持,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童刚,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许柏林,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及专家、学者、艺术家就该片进行了座谈。 影片创作特点及价值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阿凡达》这部影片的创作成绩及积极意义。康健民认为,在当前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时刻,充分学习、借鉴和吸收世界范围内优秀电影一些好的经验、方式方法是我们科学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阿凡达》没有崭新的电影理念,没有“新浪潮”以来,我们所信奉的欧洲电影的一些实验,甚至没有很强烈的作者化痕迹,我们看到的是堆积起来的一些效果,但它强烈地征服了银幕,争夺了观众。在这部电影里,表现出了一种很好的情怀,这种情怀是需要中国电影借鉴的。中国电影总想在创作中搞一点特别曲折的人性,但我们在这种性格途径的追寻中又往往迷路,不知归宿,我们需要学习一点简单和纯真的对人性的认定,对天赋人性和天赋人权一种美好的、直接的求证。这样的电影可能会走向简单化,但这样一种直接的传达比我们在曲折途径中找不到归宿要好很多。张宏森认为,《阿凡达》抛开了电影文化价值的体现,抛开了电影自身语言以及其他层面的盲目追求,在强调电影工业和电影科技优势的同时,跟丰富的情节有效搭配,并充分利用人工光,为观众提供了质感强烈、色彩极度饱满的画面,用非现实主义笔法表现出非常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从而最终使3D真正成为了老百姓的消费目标。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丁亚平表示,看了《阿凡达》,让人深感它所蕴含的新的电影影法和技法的成熟,它所特有的情节、无比精致细腻的画面,让人不得不被其自身散发出的独特魅力和跨时代意义所感染。由影片所引起的反响不只是在电影领域,它对电影产业,甚至是对于我们当下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启示和启迪价值。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克认为,《阿凡达》开创了一种新的阿凡达美学,这种全新美学由3D、电脑数码特技和巨幕构成。《阿凡达》将三者综合构成了一部作品。就美学来看,它提出了电影院美学的新美学概念,即影片的美感是在电影院产生并得到的。同时,影片讲究奇异美学,这种视觉奇观前所未有,但又不完全和过去的传统割裂。《阿凡达》将好莱坞三个发展阶段(经典好莱坞、新好莱坞、全球化的好莱坞)的美学进行了技术、艺术、文化三方面的整合,从而形成现代的综合美学。阿凡达美学为什么好?就在于它把这些美好整合成了一个文化产品,并在向世界推销时变成文化商品。许柏林认为,《阿凡达》把技术和艺术融于一体,实现了一次结合,甚至超越。在思想上,它几乎给我们创造了一部现代神话,很有想象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认为,《阿凡达》给人以整体的震撼,它是技术高端,但又不仅仅是技术奇迹,其内容亦是可感的,关键是人家可在先进技术上把思想表达出来。影片整体上给我们的触动才是最大的,而其核心是创作观念的触动。把艺术当成一个整体,是人类生存问题的观照,同时尽可能把自己的内心用技术表现出来。对于现实真实的恪守遭受虚拟世界真实感觉的冲击,是这部电影给我的一个很大的感觉。数字时代,这部电影确实创造了这样的虚拟世界,这个世界有一套法则,又脱离不开人世间的法则。 创作技术 《当代电影》主编张建勇指出,《阿凡达》最重要的启示在于,其揭示了电影已经进入了数字技术时代。过去我们对数字电影主要是局限在胶片电影介质和数字特技两个方面。《阿凡达》展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电影拼接技术而达到的艺术效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阿凡达》是一个里程碑,真正开启了电影数字技术的时代。同时,这部电影的热映也印证了当今社会是一个数字技术的社会。事实上,国内在3D技术上的发展是很快的,从2008年3D数字影院引进发展到今天,成为仅次于美国的3D数字电影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中国电影人应该对3D数字电影持一种与时俱进的、积极应对的态度。同时,在创作队伍上必须要有系统的建设和培养。今天中国的技术环境已经日趋成熟,关键我们要拥有一支技术开发队伍。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宁宇认为,《阿凡达》是全球前35家顶尖特技公司加盟的结果,其中包括英国、法国、日本等全球排名前35位最知名的特技制作公司。所有高科技公司加盟才有影片今天的结果,不是卡梅隆一人之功。在这个技术上,我们要超越35家公司的合力是天方夜谭。但我们发现,电影观众对世界秩序和电影秩序的认同是高度契合的,成正比的。我们的电影票房和技术实力从来都是成正比,所以反超是不现实的。胡克对此同样认为,对于高科技,对于数码科技,我们能用多少就用多少。应该说,目前我们在技术上和国外的差距不是特别大,而一旦你适用,我们潜在的东西就会发挥出来,你背后的文化也会释放出来。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陈晓云指出,《阿凡达》的技术很复杂,但它传达的理念非常简单。高科技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有一套教育经和文化背景,它不是一个手段。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尤其是对80后、90后来说,高科技会成为他们的文化背景。我们是不是能够找到一种突围的方式,而不是简单的追赶方式?所有的问题是,我们始终和好莱坞走着相反的路线,我们大量的电影跟现实有关,但最终却远离现实。我们是不是能够找到一种新的电影人跟现实的对话方式,这或许是突围之路。 对国内电影创作及产业发展的启迪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黄式宪表示,《阿凡达》能够征服全球依靠的是文化软实力,而不是3D。人们并不是说通过3D看这部影片就满足了。相形之下,我们国内的创作缺少一种对待艺术的诚意,缺少审美底线。2009年国内差不多有接近40部影片,很多作品又回到了接近杂耍的艺术品位,创作呈现出浮躁态势,缺少人文心态。《建国大业》是天地人和,很难得的机遇,但它能不能真正完成它的品格?这些都是可以讨论的。《阿凡达》热映之后,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两个问题,中国电影进入快车道有没有问题?在杂耍和艺术之间,我们还有没有一种审美追求?有没有人文情怀在坚守?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路海波认为,卡梅隆把电影变成了他情感的组成部分,这一点很重要。我们怎么和技术对话?让技术变成我们身体、情感的一部分?数字化是电影制作将来很重要的趋势,但多长时间,到了什么时候、什么程度,这很难预测,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创造概念和对新技术的把握问题。我们的想象力不够,这是致命的,而且很难补救,这涉及教育问题。在高中之前,对学生艺术作品的接受教育非常欠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认为,对于中国电影来说,首先,市场不是媚俗屈就,而是引导满足的;其次,艺术如何实践?是靠积累和创造实践;第三,艺术创造如何实现?不是靠山寨模仿,而是靠自己本性的完善和坚守,要有文化的整体观,电影的创造是文化整体观的观照。与此同时,艺术要把好质量关,要有逼真和夸张的色彩。此外,《阿凡达》不要追赶,艺术要有本土的坚守观。《电影艺术》主编吴冠平表示,第一,《阿凡达》只是好莱坞电影制作传统的极端化,它集合了所有好莱坞电影、奇观式电影的优秀传统,并且这些传统是可复制的,经过市场考验的。中国电影有没有这样可以复制的、经过观众检验和市场考验的视觉经验和叙事经验?或者我们是否可以在年轻创作者中挖掘出这样的新经验?事实上,《阿凡达》这部电影非常简单,但它附着的现实问题并不简单。我们在里面看到了环境问题、甚至看到了伊拉克战争、基因问题等。在一个简单的故事中,承载如此丰富的现实,这是在中国电影当中很少有的。国内电影总想找一点奇绝的东西,离现实远一些的东西,但有时候往往越简单的恰是最有魅力的,关键在于,怎么与现实呼应和反映现实。第二,如何对简单故事进行影像加工?我们在《阿凡达》中看到了好莱坞丰富镜头所传达出来的视觉震撼力和情感震撼力,这对我们自身的创作有怎样的反思?第三,实际上,高科技就在好莱坞,欧洲没有,包括亚洲(日本等)都没有,在资本、制度方面,好莱坞都有比我们更大的优势,而在电影史上,也没有发展出可以和好莱坞相对抗的高科技电影。在这样一个现实处境中,我们是不是能够在我们国家电影的建构或者是民族电影的建构中,真正在这部电影当中看到一种差异性?赵宁宇同时预测,《阿凡达》的成功会使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加大此类电影的投入规模,他们必须有更多技术投入、人员培训和更多市场,当这个极端再次被突破,势必会出现像20世纪60年代那样的崩盘。《阿凡达》的飙高意味着大衰退的开始,《阿凡达》将成为一个重大的分水岭。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提出,《阿凡达》放映之前就设立了一个议题:高科技。这个议题和议程的设置非常精确,宣传也非常正面、有效,打动人心。相比《三枪拍案惊奇》,《阿凡达》在议题和议程的设置上有绝对优势。我们一直在讲软实力,一直用硬实力来打软实力。现在,我们既然有一定的钱了,借80后、90后的想象力,调用架空小说等大量资源,借力打力。另一方面,还要有一个灵活性。中国传统这些反重力有一个灵活性和可能性。现在华语电影有一个中心,面对好莱坞,要大趋势跟它走,小趋势我们自己创造,这样发展空间才会很大。现在已经到了中国人把硬实力和软实力整合起来的阶段,关键是把自己的市场守好,把二三线城市开拓出来。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张卫认为,电影是一个半成品,是非自主性的,它和观众共同构成一部电影。中国电影院的主流观众,和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传统是很遥远的,他们对非现实影像狂热地迷恋。然而,我们一年400部电影里,有多少非现实题材作品?现实题材的非现实和未来题材的非现实电影创作,政府应该给予鼓励和政策倾斜。美国人现在的出招方式是,有一个基本元素的组成,这24个系列决定未来的观众数量,即模块系列。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有自己的模块系列?是不是在这些观众群中把下一拨观众培养出来?陈晓云认为,《阿凡达》从某种角度讲,回到了电影的过去时代,倒不是因为技术倒退了,而在于它重新唤醒了我们对电影院新奇的感觉。好莱坞电影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我们对好莱坞电影确实存在很多误解,由于它过于强大的商业力量,往往压抑了其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这一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