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6522(2010)01-0045-10 影评界对在台湾电影史上曾创造票房佳绩的琼瑶电影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至今也未有明确的定论。其中正面的评价大多因其所获得的高票房来肯定其商业性对台湾电影产业的刺激,而负面的评价则多与文学评论界对琼瑶小说加以“琼瑶公害”的罪名相类似,批判其中的言情模式有害于观众、读者的精神健康。这种争论式的评价、研究在台湾影史上可谓绝无仅有。电影为商业与艺术之综合体,电影研究者对影片所取得的商业成就加以积极肯定应为十分必要。而本文所集中探讨的重点,便在于对琼瑶电影所蕴含的“中国性”(Chineseness)进行辨析,以此肯定它在文化身份表达上的独特意义。 一、言情与琼瑶文艺片的类型传统 琼瑶电影时代在台湾电影史上创造的辉煌距今已经三十余年,而仍旧活跃于当今台湾电影界的文艺片类型与之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可见,琼瑶文艺片已成为台湾电影史上一页撕不去的标签。为琼瑶影片冠以“文艺”二字,更可以突出这一类型电影的特征。蔡国荣在《中国近代文艺电影研究》开篇指出,文艺片这一类型影片主要是指:“大凡以现代或清末民初为时代背景,在感情方面用力描绘,加强刻画,全片核心经由感情凝成,题旨也在彰显感情的影片。”[1]琼瑶电影特指的是在1965至1983年期间,根据琼瑶原著小说改编拍摄的影片。除了具备上述文艺片的特点之外,这类电影以讲述男女之间纯情、浪漫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与其它文艺片相比更有其独特之处,因此可以将这类电影称为“琼瑶文艺片”,这类影片具有非常统一的风格化特征。在这近二十年期间,以琼瑶小说改编的文艺片一度成为了台湾电影的主流。在这一时期的台湾影坛,同时存在着大量模仿琼瑶小说模式的电影。这类影片集体制造了具有台湾特色的爱情奇幻梦境,曾经掀起一个时代的流行风潮。 琼瑶小说的走红始于20世纪60年代,将其小说改编成电影的热潮紧随其后。1965年,李行导演的《婉君表妹》上映,并引起较大反响。随后,琼瑶小说开始成为电影拍摄制作的宠儿。在这一年,一共有四部由琼瑶小说改编的电影上映,另外三部分别为张曾泽导演的《菟丝花》、王引导演的《烟雨濛濛》和李行导演的《哑女情深》。《烟雨濛濛》中的女主演归亚蕾更是凭借这部影片摘得了当年金马奖影后的桂冠。这四部影片的相继亮相,也使得“琼瑶热”由文坛扩展到了影坛,成为当时电影界一时的盛况。在此后以李行导演为主导的琼瑶电影时代,李行、甄珍、邓光荣被称为文艺片的“铁三角”,20世纪70年代的“二秦二林”组合更成为了琼瑶文艺片中的金字招牌,也使这几位明星成为台湾电影史上的标志性人物。 琼瑶至今一共创作了六十几部小说,其中就有五十部左右被改编后搬上银幕,并在华语电影观众中受到极大的欢迎。琼瑶文艺片使台湾电影在历史上掀起了两次时间较为持久的观影热潮(分别出现于1965至1969年、1973至1983年),这也成就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电影界在商业票房上的一度辉煌。 这些影片的出现是当时电影创作力匮乏、竞争力薄弱的台湾电影市场的一道曙光,其创作和生产都始终保持着非常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旨趣,也在同时期及以后影响了除琼瑶电影之外的其它台湾影片的制作风格,最终在电影界形成了风格化的电影模式——琼瑶文艺片模式。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影坛,除了琼瑶原著的作品之外,还出现了不少模仿这类风格的影片,如《三朵花》、《欢颜》、《蒂蒂日记》、《天凉好个秋》、《风儿踢踏踩》等,这些风格相似的电影在故事上讲述浪漫超脱的爱情,在影片制作上选择与琼瑶影片相同或形象类似的演员、明星、制作班底,紧随“琼瑶热”的步伐,推动了台湾爱情文艺片潮流的发展,不少影片也受到了观众的追捧,赢得不错的票房。 琼瑶文艺片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台湾电影的发展开辟了富有特色的类型片传统,它同时也继承了自中国电影诞生以来不断发展的通俗文化色彩浓重的商业电影传统。从这点上看,琼瑶电影的产生、发展以及在华人社会中所产生的广泛影响,事实上也是两岸文化同源同根、传承发展的有力证明。 从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来追溯,1921年的《阎瑞生》为电影在商业上的成功创造了开端。在此之后,“鸳鸯蝴蝶派”文人如张恨水、包天笑等人纷纷参与了电影的制作,以言情为主的影片成为早期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导力量。根据郦苏元的《中国无声电影》中的描述:“爱情片始于上海影戏公司的《海誓》和《古井重波记》,因此它的出现,要早于社会片。……很快便在数量上远远超过社会片,到1926年,它已占影片生产总量之大半。”[2] 在华语电影的研究中,研究者对台湾电影的研究多侧重于其特有的人文特质部分,对台湾电影史的关注点往往也是从早期的台语片、健康写实主义电影直接跳到台湾新电影;而对在台湾电影黄金时期的主力如琼瑶电影、武侠电影等则因其商业色彩的浓重而较少进行深入的探讨。近年来,随着华语电影研究的展开和深入,在更广阔的视野下对琼瑶电影进行评价也成为这一类型电影研究的新的突破口。“这种类型化的影片,相对于1920年代中国影戏传统下的‘鸳鸯蝴蝶派’电影,1960、1970年代琼瑶影片以及其所延伸的爱情文艺影片,将是台湾当下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产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