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电影已并非新生事物了,上个世纪60年代最早诞生于美国,七八十年代又在欧洲“开花结果”,而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电视电影则出现在1999年,脱胎于CCTV-6电影频道。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电影的产生是电影频道的生存需要。CCTV-6以每年100部左右的速度生产着电视电影,满足着电影频道播放的需要,电影频道也以稳定的高收视率和广告收益为电视电影的作用“辩护”(CCTV-6的收视率与广告收益一直居央视各套节目的第二位,仅次于CCTV-1)。也正是因为如此,学界、业界的专家开始为电视电影大唱赞歌,甚至将振兴民族电影大业的重任也寄于其上,这样的乐观似乎有些盲目。不可否认,电视电影的诞生符合电影频道的发展规律,是电影频道的生存需要,但是这种诞生多少有些“无奈”的味道,因为这不是观众的需要,亦不是对一种电影或电视新形态的需要,且电视电影本身的形态也无法区别于电影而具备其独特的美学特征。总之,电视电影的存在充满着尴尬,充满着许多无法完全理清的悖论,所以我们必须辩证地去认识它、分析它、改造它。既不盲目乐观的全盘接受,也不要完全否认其存在的意义,试图将其背后的问题揭示清楚,以期人们对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诞生的尴尬:先天不足的“怪胎” 电视电影在各国产生的原因与过程都大同小异,只是在产生的时间上略有区别。从世界范围内看,电视比电影晚诞生40多年,在诞生之初备受电影的鄙夷,由于小屏幕、不清晰使它被认为没有任何竞争力,但随着电视不断的发展,随着观众不断增多,电影感觉到了电视对它的威胁,而且这种冲击是一发不可收拾的,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人数在锐减。几乎相同的影像呈现方式让受众在开始的时候就把电影与电视混在一起,认为看电视就是看电影,甚至还会在家里制造电影院的“仪式感”。电影开始抵制电视,不允许电影的从业人员为电视服务,更不会将影片放在电视上播放,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电视的发展,电影的境遇也没有得到任何的转机,迫不得已电影开始寻求与电视的合作,开始向电视台出售已经公映过的影片以增加收入,电视台则发现在电视上放电影使电视的收视率激增,广告收益随之得到更大的提高,这种“影视合流”的方式给双方均带来了巨大的收益,电影与电视开始进入“蜜月期”。合作并不代表没有竞争,电视对电影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片源成为一大问题,一方面片源不足,另一方面电影的电视播映权费不断增加,“新”片甚至出现上百万美元的天价。电视不堪重负,穷则思变,种种问题让电视台产生专门为电视拍摄电影的想法,电视电影由此产生。在中国,电视电影的产生起因亦为片源不足,1996年诞生的电影频道三年后便出现了片源紧张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拍摄的3000多部电影基本都被放完,要想保住电影专业频道的品牌,寻找电影片源成为当务之急,欧美的前车之鉴让电影频道很快意识到必须自己投拍电影,电视电影在中国诞生。 这种诞生并没有充分的准备,在资金上,因为只有电视这一种播放渠道,仅靠广告收入收回成本、产生盈余注定了电视电影只能是小投资小制作的影片,从而也限制了电视电影的类型与发展;在创作上,电视电影的创作无疑为青年导演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对大牌导演几乎没有号召力;在定位上,电视电影陷入到电视与电影的“争宠”之中,借电影的形态完成为电视的创作,作为在最主流媒体上播放的电影,电视电影本身在政治性、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平衡中变得更为复杂与尴尬。而且中国的学者、业者又偏偏希望给电视电影一个合理存在的“名分”,为其度身定做出了诸多的属性与特征,这使中国的电视电影变得更加四不像,从而成为真正的“怪胎”。在欧美,拍电视电影就是拍电影,并没有特意地为电视电影附加上特征与属性,这种纯粹而简单的界定反而让电视电影更具有生命力。 我们很清楚,电视电影是一种对电影频道片源不够的补充,是来填补电影频道时间段的,所以在片源充足的情况下,没有人会考虑要拍电视电影,所以从诞生以来,电视电影就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角色上,也很难将其归属和定位。 二、形态的尴尬:创作者的有意识与观众的无意识 电视电影的生产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上文已做过分析。面对《南方周末》采访,导演郑大圣言“影院电影既可以非常商业,也可以是非常人文的作品,它能走两个极端,但在电视上,电视电影就是一个节目。电影有分级制度,但电视电影不用分级,电视台这一主流媒体会自动替大众把关,对影片的道德标准、审美风格等作出规定和选择。因此,电视电影肯定非常中庸,绝不会颠覆人们既有的审美道德标准。”管虎则说“我觉得电视电影其实就是电视剧,上下两集而已,从制作上、周期上,都是这样。虽然可以稍稍先锋一些,但整体上还是电视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① 导演对电视电影的定位,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视电影将要呈现的形态,这种定位是有意识的,是受制于当前的各方面条件的,亦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从理想的创作状态来讲,这些导演是希望拍电影的,希望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之中融入更多个人化的东西,作为文化工业的电影是从艺术发展而来的,所以当拍电影的机会真正来临的时候,他们一定会选择义无反顾。对于这一点,电影频道电视电影部主任岳扬曾坦率地讲“电视电影的创作队伍不是很理想。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影响力还不如电视剧和电影。这是一个连锁反应,影响力不够,投资就跟不上,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就小。当然也不排除酷爱电影的导演、演员和艺术家们,把电视电影当作一个小电影看待,来实现他的艺术梦想。但要把整体的‘大牌’都吸引到电视电影来,这是不可能的。在电视电影比较发达的国家,这也是不可能的,倒是很多名家靠电视电影起步的,比如斯皮尔伯格、马丁·斯克塞斯等,所以,我们更多的是给没有机会,或者机会不多的年轻人,提供一个平台去展示他们的才华。”② 这就是电视电影目前的创作状况,一群年轻的导演带着自己对电影的理想与追求,接受着现实的束缚与捆绑,制作出所谓的电视电影这样一种电影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