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反映过去一年里中国社会发生的重要事件和现象,google公司在2008年底发布了中国搜索热门词汇(China's new hot words)的排名,新词汇的排名中列于第一位的是“山寨”(copycatting)一词。2008年由此也被人称作“山寨文化年”,“山寨”随之成为中国社会网络传媒中一个最为流行时髦的词汇。考究“山寨”一词,才发现它源于广东沿海一带的方言,原本专指在手机、数码、计算机以及IT等行业中一些由非正规厂家生产的对知名品牌进行剽窃、仿造的产品。但随着这一语汇的流行,“山寨”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张,从商业行为逐渐延伸至明星、广告、影视娱乐节目等文化领域。山寨服装、山寨明星、山寨春晚、山寨影视,一时之间,几乎无物不可以“山寨”,“山寨”现象由一种单纯的商业剽窃行为逐步发展成为一股新的大众文化热潮。影视界似乎早有“山寨”的文化血统。如香港的“无厘头喜剧”电影,尤其是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系列,大陆导演冯小刚“冯氏幽默风格”的贺岁电影等在内地市场的风行,他们脱离了较严肃正统的电影语言,以更加通俗、喜剧化、大众化的方式对经典电影传统进行着颠覆式的解构。虽然周和冯的喜剧电影带有鲜明的戏谑解构和反叛立场,但创新性的喜剧风格和原创色彩使它们不同于“山寨”式的“剽窃”、“恶搞”之作,因而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山寨”电影。影视界的“山寨”之风还应从2006年胡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对陈凯歌《无极》“恶搞”式的篡改,宁财神大型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对经典武侠和现代流行元素的“颠覆”和“戏仿”算起,它们的热播和流行,显示了作为大众传媒体的电视、网络对“山寨”文化的包容。对于中小成本商业电影的制作者来说,“山寨”更像是一场集体的狂欢。阿甘的《大电影之数百亿》(2006)、《大电影2.0:两个傻瓜的荒唐事》(2007),宁浩的《疯狂的石头》(2006)、冯超的《天下第二》(2007)、王岳伦的《十全九美》(2008),乃至2009年的《高兴》、《疯狂的赛车》等“山寨”电影,说明了作为主要娱乐形式的电影也未能幸免“山寨”大潮的席卷。国产中小成本商业电影“山寨化”的趋向,已成为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 一、“山寨”:中小成本商业电影的狂欢 1.票房神话 对于电影来说,“山寨化”的最大表现是低门槛高产出的巨大利润,商业利益的驱动是大批中小成本电影趋向“山寨”的根本原因。2006年,《疯狂的石头》以仅200万元的成本创造了2300万元的票房奇迹。自宁浩《疯狂的石头》一炮打红,创造了低投入高产出的票房神话之后,趋同这类“疯狂”影片风格的《十全九美》、《高兴》等影片接连创造着依然不俗的票房成绩,显示着同类风格的电影在商业上的成功和强大的票房号召力。2008年,电影《十全九美》重新改写了《疯狂的石头》的记录,以900万元的投资赢得了5300万元的票房。同样,《天下第二》、《疯狂的赛车》等也均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春节期间,阿甘的《高兴》更是以一场农民式的歌舞狂欢引发了观众争看“山寨”电影的热潮。 2.“娱乐至上”引发的“低俗化”争议 正当“山寨化”刺激着观众的娱乐神经,引起全民兴奋狂欢的同时,众多论者对电影的这种“山寨化”、“娱乐至上”、“低俗化定位”的制作态度有了争议。不可否认,将“恶搞”进行到底,娱乐性、低俗化正是这批“山寨”电影的主要特征。娱乐至上的制作理念难免会制造出一些过于粗俗化、质量粗糙的作品,使人认为“山寨”电影是一种在技术质量和艺术质量上都很粗糙的产品。那么同时,我们也不禁思考,是什么原因使这批质量粗糙,艺术品质一般的“山寨”电影引起全民的集体狂欢,“山寨化”有哪些表现,它又存在着哪些优势和不足,这种“山寨化”趋势给我国中小成本商业电影的制作提供怎样的经验和启示,中国电影的“山寨化”又将向何处去?本文就是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二、极度狂欢:“山寨”电影的票房灵药 是什么使这批制作上粗糙,“恶搞”痕迹严重的电影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借助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我们似乎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点。巴赫金用狂欢理论解释了拉伯雷的作品大受欢迎的原因,他认为狂欢是一种民间的诙谐文化,它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三种基本形式:(1)各种仪式——演出形式(各种狂欢节类型的节庆活动,各类诙谐的广场表演等等)(2)各种诙谐的语言作品(包括戏仿体作品):口头作品和书面作品,拉丁语作品和各民族语言作品;(3)各种形式和体裁的不拘形迹的广场言语(骂人话、指天赌咒、发誓、民间的褒贬诗,等等)。所有这三种形式,尽管它们的种类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一种看世界的统一的诙谐观点,都相互紧密联系,并以多种方式相互交织在一起。 在这种狂欢的氛围中,“一切形式和象征都洋溢着交替和更新的激情,充溢着对占统治地位的真理和权力的可笑的相对性的意识。独特的‘逆向’、‘相反’、‘颠倒’的逻辑,上下不断易位(如‘车轮’)、面部和臀部不断易位的逻辑,各种形式的戏仿和滑稽改编、降格、亵渎、打诨式的加冕和脱冕,对狂欢节语言来说,是很有代表性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民间文化的第二种生活、第二个世界是作为对日常生活,即非狂欢节生活的戏仿,是作为‘颠倒的世界’而建立的。”所以,狂欢的特点是笑声、是生活中过度渲染的表现、是低级趣味、无理的取闹和各种不登大雅之堂的行为,大众正是从这种自由不羁的狂欢行为中得到快乐并释放日常生活中压抑的情绪。从阿甘、宁浩、王岳伦等人的电影中,我们也能明显地看到这种狂欢化的痕迹。如喜剧的精神、游戏的姿态、诙谐的表演、戏仿的形式和杂糅不拘形迹的广场语言等等,可以说,狂欢化正是这批商业娱乐电影的主要特征。《疯狂的石头》狂欢化的叙事,《高兴》狂欢化的歌舞,《十全九美》狂欢化的语言都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快感。它们以颠覆手段,游戏的姿态,解构一切严肃的秩序和权威,用狂欢化的叙事,狂欢化的语言,狂欢化的形式激起全民的集体狂欢。“山寨”电影区别于其他影片的首要特征,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狂欢”。也即肆无忌惮的“恶搞”精神,用“癫狂”的叙事风格和喜剧精神,将“恶搞”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