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精英阶层或曰学院派的宠儿,艺术电影在世界各国的电影学院无不备受推崇,欧洲几大电影节如戛纳、柏林等更是以推选艺术精品为己任。中国也不例外,艺术电影的创作热潮始终此起彼伏。改革开放以来,先是由以谢晋、谢飞等为代表的第四代导演开始了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期,紧接着第五代粉墨登场,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等人陆续在国际电影节中屡获大奖,共同创造了中国艺术电影有史以来最为繁荣的景象。随后又有一批年轻的新生代导演掀起了一轮新的创作高潮,王小帅、贾樟柯、王全安等以边缘的姿态和另类的作品,在向第五代提出挑战的同时,也获得了国际认可。即便中国电影步入了产业化的轨道,商业片在数量与票房上已成为创作主流之时,仍有一批批初出茅庐的年青导演不断加入艺术电影的创作中,甚至还有同为第五代的摄影师顾长卫、侯咏等人,中国电影仍是国外艺术电影节的常客。应该说,艺术电影在中国的创作从未间断,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也影响至深。然而,随着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发展,艺术电影的创作越来越走入困境。它不仅表现在曾为领军人物的第五代导演纷纷转向商业大片的制作,也表现为在市场中越来越受到商业冲击,艺术电影逐渐成为导演一厢情愿的自说自话,不仅很难得到观众的重视与关注,就连生存也成了基本问题。 一、艺术电影创作中的问题 与商业类型片比较起来,艺术电影不仅以视觉风格和故事选材打上了作者的烙印,更重要的是,在影片中呈现出创作者始终如一的世界观、对人生和社会的一种认知和哲学。中国艺术电影创作也同样体现出导演们的关注重心,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这固然使其备受关注与称道,同时亦是遭人诟病的原因所在。 首先是主题的沉重与灰暗。总体说来,近期的艺术电影创作在主题上呈现出较为统一的走向,即立足于贫富分化日益悬殊、社会分层日益剧烈的当代社会,以底层人物为基本关注点,呈现社会现实的无奈与沉重,反思由此带来的文化、道德和思想上的剧变以及底层社会价值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断裂,创作基调基本是灰色的。顾长卫的《孔雀》、《立春》虽然讲述的都是几十年前的故事,但其理想破灭的主题却直指当代人的社会心理。李玉的《红颜》、《苹果》和王小帅的《青红》、《左右》主要是通过女性的不幸遭遇来呈现社会的残酷、道德伦理的冲突。李扬的《盲井》和《盲山》则通过农村来放大当代社会金钱至上与道德沦丧的阴影。虽然说这种对生命原生态的表现是艺术创作一个必不可少的来源与中心,但过多集中于社会阴暗面的反映往往会造成情感的压抑与焦虑,既未能写出底层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的存在以完整性的审美观照,也给观众的观影带来了心理上的压抑,电影成了导演表达自我的载体,其本身固有的娱乐功能基本被忽视,这也是造成观众弃艺术而投商业电影的原因所在。 其次是故事中的边缘主人公与创作者的精英立场之间的对立与矛盾。艺术电影往往选择那些在日常生活里挣扎、痛苦的边缘小人物作为影片的主人公,如妓女、民工、学生、艺术家、同性恋者、小偷、小市民……非常态的情感与家庭、成长的迷茫与生活的艰辛,人生的麻木与理想的幻灭,是小人物存在的基本环境。以“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为例,其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就是以边缘人出现的对于中国底层生活的高度关注,就是企图通过影像建构关于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普通人生存状态的记录历史”。① 这种关注社会底层普通民众、弱势群体的个人性生存状况的底层视角常被视为艺术电影“道德关怀”的有力凸现。但另一方面,这种取材于底层社会的故事讲述,却往往采取的是无视观众的精英立场,甚至故事人物也刻着鲜明的“伪底层”烙印。无论是《孔雀》中的姐姐,还是《立春》里的王彩玲,她们其实都“胸怀大志”,并不能代表中国小城镇里的平凡小人物。同样,《苹果》或《盲山》、《盲井》里的民工和农民们也并未被扶上与城里人同等的位置,他们仍然不过是导演批判的对象。在此笔者无意去指责大多数艺术电影导演的精英立场,因为中国电影乃至于整个文化领域的确缺少这种深入思考社会问题和人类存在的作品。但就这种矛盾的创作表现而言,它无疑是失败的,亦不可能为中国艺术电影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 再次,艺术电影往往采用个人化的故事叙述与影像表达方式。作为凸显作者艺术个性的基本手段,这种个人化影像表达与叙述方式在艺术电影中并不陌生。如《花眼》中诗化的语言和意识流式的剧情,《绿茶》独特的个性音乐和快速的中近景镜头切换,以及艺术电影中普遍存在的频闪、晃动、拼盘式的镜像偏爱等。而在姜文近年的《太阳照常升起》中,我们看到的是打乱了时空顺序的团块结构组建起一个时代性的政治寓言;《我叫刘跃进》是由快速的镜头跳切与多线索的齐头并进共同打造的一则黑色幽默……这种个人化的表达虽是导演们在实践与思考中对自我认定的艺术之路的延伸和拓展,但任何思考和行动都应该建立在观众可以理解、愿意接受的基础上,否则便毫无意义。但导演们恰恰忽视了观众的审美趣味,将自己的兴趣凌驾于作品之上,这不能不说是《太阳照常升起》、《我叫刘跃进》等影片票房惨败的原因所在。 正是由于这种边缘化的故事内涵和个性化的艺术表现,造成艺术电影对社会消费化和电影大众化的逃避和忽视,其失利在所难免。中国艺术电影之路越走越窄,在大众文化消费业已成熟的市场中也越来越难立足。